用微信掃碼二維碼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在2022年6月8日世界海洋日暨全國海洋宣傳日到來之際,海洋畫派畫家、理論家郭文偉先生,在應征參加2022年世界海洋日暨全國海洋宣傳日“滄海頌·中國海洋畫作品線上展”的同時,特別推出《中國傳統(tǒng)海洋畫考辨》海洋畫研究成果,匯報他關于中國傳統(tǒng)海洋畫探秘的心得,宣傳我國古代海洋文化淵源,推動中國海洋畫的發(fā)展,也作為對2022年世界海洋日暨全國海洋宣傳日的獻禮。
郭文偉肖像
郭文偉,1939年生于許昌,焦墨海洋畫開拓者,現任中國海洋畫家協(xié)會副主席、中國太平洋學會海洋畫派研究分會副會長、天津老年書畫研究會理事、新加坡南洋畫院和北京獅城南洋畫院副院長、海洋畫派研究中心副主任、中華文化藝術推廣聯(lián)合會推廣專員、天津海天書畫院和中原書畫院及中國書畫藝術研究會藝術顧問、鄭州師范學院美術學院和黃河文化藝術研究院及河南機電職業(yè)學院中原美術學院等單位客座教授和特聘教授、天津長城書畫院、天津嘉翰畫院、中國楹聯(lián)書畫院、天津《畫訊》俱樂部、天津洪喆文化書畫院等多家藝術團體兼職畫家,教授級高工?,F為天津市美術家協(xié)會、香港文聯(lián)美術家協(xié)會、天津山水畫研究會、天津市書畫藝術研究會、中國交通書畫協(xié)會、天津市楹聯(lián)學會、中國測繪學會、中國航海學會、中國土木工程學會、中國工程建設標準化協(xié)會等會員,是繪畫藝術與科學技術跨界的資深學者。發(fā)表50余篇美術理論研究成果,填補了中國畫多項藝術空白,作品參加各級美術展賽,有40多項獲獎。出版有《郭文偉山水畫集》《郭文偉海洋畫藝術》,主編和參編了20多部科技著作。曾榮獲多項藝術理論創(chuàng)新獎和“建國70周年當代中國山水畫家終身成就獎”、海峽兩岸藝術交流貢獻獎,被中國文化部藝術服務中心、河南省中國畫院和臺灣美術家協(xié)會、天津市文化局和市總工會等分別授予“優(yōu)秀人民藝術家”、“海峽兩岸德藝雙馨藝術家”、“天津市職工藝術家”、“華表獎藝術家”等稱號。
當代中國海洋畫產生以來,有不少評論文章,對我國古代有無傳統(tǒng)海洋畫問題,給予了否定回答。到底中國古代有無傳統(tǒng)海洋畫呢?筆者近年來對這個問題進行了較長時間的關注和研究。對所能收集到的與海水有關的紙版圖片資料和網絡電子版古今相關海洋繪畫作品及歷史理論文獻資料,做了力所能及的探索和考究,發(fā)現了不少近乎于當代新生的中國海洋畫作品史料。考慮到我國古代本是世界海洋強國之一,據考古發(fā)現,在新石器時代,我國就是世界海上生產活動較發(fā)達的國家,到了秦漢時期,中國的航海、漁獵、海洋文化的傳播已是世界聞名,明代的鄭和下西洋等都與海圖和海洋繪畫相關(人民交通出版社的《天津市志北海航海保障志》),筆者認為海洋繪畫作為人類海洋活動記事和精神、情感的表達手段之一,理應與其孿生的文字(漢字書法)同時存在于海洋文化領域,所以決心要對“中國古代有無傳統(tǒng)海洋畫”探個究竟。
在研究這個問題之前,為了確定一個研究和討論的統(tǒng)一參照標準,首先要確定古代傳統(tǒng)海洋畫術語的名稱及其定義。因為當代中國海洋畫是新畫種,中國古代當然不會有此術語,所以我們只能根據當代“中國海洋畫”的定義反向倒推,派生出我國古代類似于當代“中國海洋畫”的傳統(tǒng)中國畫新的術語及其定義,使它能代表中國古代以大海為題材的的傳統(tǒng)中國畫。依此,才好從歷代中國畫作品中,尋找、分析、篩選出這類作品,才能正確判定古代有無傳統(tǒng)海洋畫。根據當代“中國海洋畫”術語的界定標準:“以中國畫的藝術理論、筆墨技法為主導、以中國畫繪畫材料(宣紙、絹帛等)為載體、以海洋要素為題材、以近景海洋要素為畫面意境的主體意象”等的四個條件要求(郭文偉的《關于中國海洋畫界定標準研究》《中國書畫報》總2291期),通過對歷代傳世的以海洋要素為題材的傳統(tǒng)中國畫的分析,考慮到古代歷史條件和相關傳統(tǒng)山水畫散點透視景深的制約,筆者認為在符合當代“中國海洋畫”定義的前三項條件的基礎上,只要作品畫面上能夠有放大了的近景海水意象,不管它是作為主體意象還是輔助意象,都可以把它與中國海洋畫的意境靠近,按說可定名為“類似中國海洋畫”。但是,因為古代并沒有“中國海洋畫”這個名詞,古代的作品又不能倒過來去靠近當代的新名詞“中國海洋畫”,自然“類似中國海洋畫”的術語就無從談起,所以我們只能也必須用非“中國海洋畫”的名詞來研究古代有無傳統(tǒng)的海洋畫,以區(qū)別于當代的“中國海洋畫”。拿什么術語作“類似中國海洋畫”的古代大海題材的中國畫品類的新名詞呢?
根據我國標準化術語命名的“單義性、通用性、科學性和前瞻性”四項原則要求,我們如果把“類似中國海洋畫”改換為“古代傳統(tǒng)海洋畫”(簡稱“傳統(tǒng)海洋畫” ),就能成為既區(qū)別于“中國海洋畫”,又突出了古代傳統(tǒng)之意和海洋題材的內容,具有了單義性和漢語詞法的科學性,也通用于歷代。因為任何時代的“傳統(tǒng)”都不是那時的“當代”和“近、現代”,在數百年之后今天的“中國海洋畫”又有了新發(fā)展之時,我們現在的“中國海洋畫”不就又成了“傳統(tǒng)中國海洋畫”了。這恰恰又體現了“傳統(tǒng)海洋畫”術語的歷史性意義。因此,“傳統(tǒng)海洋畫”可以成為研究我國古代海洋題材的傳統(tǒng)中國畫的新名稱。有了此名稱,我們就可以根據其定義和歷代作品內容來挖掘、討論和判定古代“傳統(tǒng)海洋畫”了。
我國自古就是海洋大國,有18000km海岸線(不包括島嶼海岸線)。古代史料和哲學論著(如《莊子?秋水》)等有不少關于大海的哲理和與海外交流及海洋文化方面的記載,特別是我國名著《山海經》約有70%的內容是與海域(即古代海內、海外)有關的世俗、人文、地理、天文、神等萬物、萬象。歷代文學作品也都含有豐富的海洋文化藝術內容。這些名著中無不體現出有關海洋繪畫意象、意境的語言表達,而且鮮有的以海、龍等神話仙境為題材的民間畫圖、道釋壁畫、文學經典的插圖等等。例如:《山海經》地圖、《山海經》異獸圖(后人憑借描述想象所繪)、精衛(wèi)填海;戰(zhàn)國時期出現的蓬萊仙境、瀛州三神山傳說的畫圖;魏、晉以后出現的包含了海洋題材的寺廟道釋畫等。
從人類文明史角度講,中國古代傳統(tǒng)海洋畫的存在,也是符合考古學和海洋文明史研究的藝術發(fā)展規(guī)律的。我國古代海上文明早已有了洲際之間的傳播,海洋文明與陸地的農耕、游牧文明并存于古代海洋與陸地之間,其陸地、海上文明跨域交流的歷史遺跡歷代有之。最有名的唐代鑒真東渡到明代鄭和下西洋,都是海洋文化的輝煌印記。
從中國畫史角度講,我國古代傳統(tǒng)文學藝術一直是封建統(tǒng)治者和文人士大夫所主宰。中國畫是按林泉之志的文人士大夫審美理念去創(chuàng)作,尤其中國山水畫要按“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四可”和文人雅趣的意境進行創(chuàng)作,否則就不會入流,不被被官方及文人士大夫認可。而且中國山水畫的散點透視又是屬于中遠景視覺范圍,其意境處于像南北朝時期,南朝宋·宗炳在《畫山水序》中所說的“且夫昆侖山之大,童子之小,追目以寸,則其形莫睹,迥以數里,則可圍于寸眸。誠由去之少闊,則其見彌小”的視覺范圍內的、咫尺萬里的中遠景視覺環(huán)境之中。依此視野的視覺分辨力,只能表現中遠景山水意象;加之后來唐代王維的“遠山不得連近山,遠水不得連近水”對山水畫的禁錮,故而,在傳統(tǒng)山水畫中,表現大海只能以留白表現中遠景海水意象(遠水不見波),很難畫出既能合乎傳統(tǒng)中遠景山水畫要求,又能不失海洋造化之境的海洋畫;再加上追求安逸的文人士大夫壓根兒對大海就有恐畏之感,所以沒有畫海的欲望。自然,畫海、研究海洋題材的人就很少,造成了較少真正的像當代中國海洋畫那樣波瀾壯闊、激昂奮進、奮發(fā)向上精神的海洋畫作品傳世,但這不等于說中國古代就沒有海洋畫。
若從文藝來自現時社會生活的邏輯規(guī)律分析,只要有沿海生產活動,就會有相應題材的繪畫存在。所以筆者認為,從有文字記載的遠古算起,用沿海勞動者古典審美心理和魏晉之前的繪畫理念研究中國畫歷史,挖掘各代民間海洋繪畫。是可以發(fā)現一些樸素的傳統(tǒng)海洋畫的。例如與海洋有關的圖騰畫、禪宗、道觀壁畫畫(含巖畫和漢畫)都應是海洋繪畫的一部分;另外以海洋為背景的紀實性、紀錄性的海洋繪畫圖式,包括沿海土生土長的畫工,或“漁民畫家”的各種海洋繪畫作品,也都應該是傳統(tǒng)海洋畫的一個側面。只是不具備繪畫傳世的條件,更沒有形成傳世的技法和理論。正是因為傳世的傳統(tǒng)海洋畫較少,使得不甚了解中國海洋文化和古代海洋畫端底的權威評論家們,給中國畫史下了“古代沒有傳統(tǒng)海洋畫”的結論。當然,我國八、九十年代,中國海洋畫剛剛產生,尚無形成新的中國海洋畫理論,那時的評論家,在不掌握古代海洋題材的中國畫作品的情況下,要追朔中國海洋畫的發(fā)展淵源,判斷中國古代有無海洋畫,缺少史料,他們?yōu)榱吮磉_對新生的中國海洋畫的推崇和贊揚,就用象征時代精神的當代“中國海洋畫”術語標準作為判斷的依據,所以,給“傳統(tǒng)海洋畫”以否定的斷言,倒也可以諒解。不過,隨著媒體的宣傳,在全國畫壇出現了多篇有此結論的評論文章。這就給畫壇造成了“中國畫史上沒有傳統(tǒng)海洋畫”的錯覺,妨礙了一些理論家對古代傳統(tǒng)海洋畫的深入挖掘,給中國海洋畫的史學研究造成了負面影響。
近年來,筆者通過對中國古代海洋題材的中國畫作品的收集、挖掘,從多方考證發(fā)現,若用前述新的“傳統(tǒng)海洋畫”的定義來審視歷代中國山水畫中的海洋題材的作品,找到了不少傳統(tǒng)海洋畫。根據筆者掌握的現有傳世海洋畫作品分析,宋代馬遠的《水圖》中以具象海浪作為畫面意境的主體意象的冊頁小品《層波疊浪》和以放大了的具象海水意象作為畫面主體意象陪襯的夏圭的扇面小品《錢塘秋潮圖》、宋人的《呂洞賓渡海圖》、元代朱玉的《龍宮水府圖》、明代商喜的《四仙拱壽圖》、清代袁江的《海屋沾籌圖》《海上三山圖》、袁耀的《蓬萊仙境圖》《觀潮圖》等海景山水畫,以及歷代流傳的《八仙過?!贰赌倪隔[?!贰毒l(wèi)填海》等大量的人物海洋畫等,這些基本上都可視為古代傳統(tǒng)海洋畫,也可視為對中國海洋畫的奠基性作品。尤其馬遠的《層波疊浪》,簡直就是典型的中國海洋畫圖式。這些作品基本上都符合前述之“傳統(tǒng)海洋畫”術語的標準化定義。
層波疊浪 馬遠作
錢塘秋潮圖 夏圭作
海屋沾籌圖 袁江作
四仙拱壽圖 商喜作
到了宋代海外活動見多,特別是明代鄭和七下西洋,使我國海洋意識有所增強,這時期的以海洋為題材的中國畫作品相比前朝較多出現,使古代海洋題材的繪畫更向前發(fā)展了一步。中國現代海洋畫的奠基者傅抱石的《海天落照圖》《觀海圖》、陸儼少的《海疆之濤》、張大千等合作的《寶島長春圖》中的部分海水意象等多位畫家的海洋畫作品,以及琳瑯滿目的當代中國海洋畫等,都不同程度的受到了這些傳統(tǒng)海洋畫的影響和啟迪。我對焦墨海洋畫的開拓創(chuàng)新,就是直接受益于宋代馬遠、夏圭等傳統(tǒng)海洋畫的筆墨啟迪和韓拙水文意象及“三遠”意境的影響。
總之,中國海洋畫的源頭還是可追溯、可考的,中國古代還是有傳統(tǒng)海洋畫的。這種古代“傳統(tǒng)海洋畫”,客觀上揭示了海洋畫的歷史痕跡和發(fā)展脈絡,填補了中國畫史上的一項空白。同時,此成果又可進一步推動對“傳統(tǒng)海洋畫” 史料信息和作品的發(fā)掘、收集,對研究中國畫史也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責編 王珍】
《中華英才》半月刊網2025-05-22
《中華英才》半月刊網2025-05-15
《中華英才》半月刊網2025-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