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微信掃碼二維碼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紀念李天佑上將誕辰109周年
“他是我軍杰出的軍事指揮員,他平生最突出的事跡,當然是他在軍事上的成就,他對革命戰(zhàn)爭和國防建設的貢獻。”
李天佑上將(1914.1.8-1970.9.27)
這是李天佑的戰(zhàn)友、原中央顧問委員會常委伍修權對其生平重要貢獻的總結。
李天佑一生7次負傷,英勇果敢,善于打硬仗、惡仗,屢建奇功,其直接指揮或參與指揮過贛南高虎腦阻擊戰(zhàn)、湘江新圩阻擊戰(zhàn)、平型關戰(zhàn)斗、四平攻堅戰(zhàn)、解放天津、廣西剿匪等一系列我軍軍史上的著名戰(zhàn)役,堪稱叱咤風云的一代名將。
1929年12月百色起義爆發(fā),鄧小平約熊鎬“赴宴”,不滿16歲的李天佑率部“甕中捉鱉”,打了入黨后的第一個勝仗,后任紅七軍特務連連長后,更以勇敢聞名,膽子大、力氣大,在人生第一次攻城戰(zhàn)斗中,便勇奪榕江城,被鄧小平稱為“小老虎連長”。
1932年6月,18歲的李天佑擔任紅三軍團第5師13團團長時,在福建芹山,將號稱“鐵軍”的國民黨十九路軍第62師366團全部消滅,創(chuàng)造了紅軍一個團在運動中殲國民黨一個主力團的新戰(zhàn)績,彭德懷高興地稱贊:“別看你年紀輕輕的,指揮打仗可真有本事。”
1934年1月,20歲的李天佑升任紅三軍團第5師師長,長征中,紅5師作為紅三軍團的前衛(wèi),先后突破了敵人三道封鎖線,為軍團后續(xù)部隊打開了通道……
2014年3月26日,李天佑誕辰100周年紀念活動在廣西臨桂縣舉行
可以說,李天佑就是天生的將才,鄧小平第一次在戰(zhàn)場上見到他,就知道其必成大器。
1939年,李天佑被送往蘇聯(lián)治療、學習。蘇聯(lián)衛(wèi)國戰(zhàn)爭爆發(fā)后,他與劉亞樓等十幾人,被送到烏蘭巴托,因日軍封鎖滯留于此。面對抗戰(zhàn)從相持階段轉入反攻階段,李天佑如坐針氈,隨后抱著“死在路上也要回國”的信念,扮成商人,牽著駱駝,穿越蒙古大沙漠,轉道阿拉善旗,途經寧夏、甘肅等國民黨統(tǒng)治區(qū),最終回到延安。
從蘇聯(lián)到延安, 歷經國外和國內,內蒙古、寧夏、甘肅、陜西4省區(qū),迂回行程4000里,歷時31個月, 可謂千辛萬苦。他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為打敗日本侵略者出把力。這種不惜冒險犯難,也要獻身沙場的精神,直至今天依然被傳為佳話。
戰(zhàn)爭留下的傷病加之長期繁重的工作,使得李天佑在1952年便患上了急性腎炎,后因醫(yī)治不及時,發(fā)展成慢性腎炎,自此備受腎病折磨,特別是1966年任中央軍委委員后,擔子更重,病情也不斷加重,一度疼得整夜無法入眠,即便如此,他依然堅持工作,最終身體嚴重透支,于1970年9月27日,因尿毒癥導致心衰病逝,年僅56歲。病危之際,他還想著為國家節(jié)約資財,多次囑咐醫(yī)務人員不要再用貴重的藥。
張震上將題詞
他的英年早逝,令人扼腕嘆息。曾任中央軍委副主席的張震稱贊李天佑是“一生忠貞,矢志不渝,英勇善戰(zhàn),我軍楷模”,曾任國防部部長的遲浩田稱其為“一代名將”。
戎馬一生,英勇善戰(zhàn),赤膽忠心,李天佑為民族獨立與解放建立的卓著功勛,注定會在人民解放軍軍史上留下不可磨滅的重要篇章!
藉以此文緬懷、致敬!
無所畏 虎膽雄心 越勇越剛
1914年1月8日,李天佑出生于廣西臨桂縣一個貧苦農民家庭。兄弟姐妹5個,他排行第三。父母給他取名天佑,就是希望老天爺能保佑自己的孩子平平安安。
因家境貧寒,姐弟中有兩人被賣抵債,他也只讀了兩年私塾,便跟隨父母賣柴賣竹器以貼補家用,后經人介紹在桂林一家米粉店當學徒,飽受欺壓之苦。
1928年6月,年僅14歲的李天佑得知桂系第7軍招兵,果斷報名,后成為北伐名將李明瑞的勤務兵。一年后,李明瑞起兵反蔣失敗后,李天佑加入中國共產黨,自此開始了一生追求的方向。
從小兵到主力團長,紅七軍的歲月是李天佑成長的重要階段,但若論成名戰(zhàn)當屬福建沙縣的芹山遭遇戰(zhàn)。他率領的13團在芹山山腰與國民黨蔡廷鍇19路軍61師366團遭遇,敵情突然,13團不得不孤軍奮戰(zhàn)。李天佑一個“沖”字,搶占了制高點,一個“追”字,跑得敵人丟盔卸甲,活生生將最有戰(zhàn)斗力、從未打過敗仗的366團徹底擊潰,打出了13團的威風和廣西兵的威名。
第五次反“圍剿”失利后, 中央紅軍開始長征。李天佑帶領的紅五師作為紅三軍團前衛(wèi), 突破敵軍三道封鎖線, 為軍團主力打開通道。1934年11月27日, 紅三軍團發(fā)來命令, 要求紅五師14、15 兩個團趕赴灌陽新圩, 阻擊桂軍, 以掩護中央機關縱隊搶渡湘江,并下死命令“不惜一切代價,全力堅持3到4天”。
湘江戰(zhàn)役是紅軍長征史上壯烈的一頁,是紅軍長征突破國民黨第四道封鎖線的重要一戰(zhàn),打得極為艱難。
敵人武器裝備好,且有飛機、大炮支援,后勤供給充足,而我軍經過長途跋涉后,倉促投入戰(zhàn)斗,武器差,又沒有工事掩體,只能倚仗英勇拼殺和自然地形阻擊敵人。在3天2夜的阻擊戰(zhàn)中,紅五師各級指揮員非傷即亡,全師3000多人,傷亡2000多人,他們以劣勢的裝備和兩個兵團的兵力,擋住了敵人7個兵團的輪番攻擊,用血肉之軀和英雄氣概,阻擊了敵人的瘋狂進攻,最終使得中央縱隊順利渡過湘江。
日夜奔流的湘江水,高唱著悲壯的戰(zhàn)歌,英雄們的功勛成為這片土地不可磨滅的豐碑。血戰(zhàn)湘江后,李天佑瘧疾越來越嚴重,已是骨瘦如柴,行動困難,可他依然拖著病重之軀查看敵情,堅持戰(zhàn)斗。
平型關戰(zhàn)役時,李天佑擔任主攻團686團團長。戰(zhàn)役布置會上聶榮臻強調:“八路軍出師抗戰(zhàn)第一仗必須打勝!打敗或者打成平手都不行,中共中央和全國人民都在盼望八路軍第一個捷報?!贝藭r,“恐日病”和“亡國論”也四處流行,所以,平型關戰(zhàn)斗注定是一場殊死搏斗,意義不言而喻。
夜靜更深之時,李天佑率部出發(fā),可不久便下起大雨,洪水橫流,戰(zhàn)士們沒有雨具,軍裝被淋透,卻依然不顧一切地疾進。面對湍急咆哮的河流,他們把槍和子彈掛到脖子上,手拉手涉水,最終按時趕到涉伏地段。
自侵華以來,日軍很少遇到強有力的抵抗,所以疏于防備,李天佑和指戰(zhàn)員們看著日軍得意忘形的樣子,氣得直咬牙。當滿載著日軍、輜重部隊和軍用物資的300余輛汽車、馬車,開始向平型關忘乎所以的開進時,李天佑率部奮力開火,勢不可擋。霎時,槍炮聲大作,日軍汽車中彈著火,堵塞了西進的去路,擁擠在公路上亂作一團。李天佑指揮部隊迅速沖下公路,把日軍切成幾段,一口一口“吃掉”。
知道中了埋伏后,日軍指揮官便想奪取老爺廟制高點,反復強令士兵以幾十人、百余人、幾百人反復沖鋒,均被李天佑的三營打了下去。李天佑發(fā)現日軍首尾已亂時,再度命令部隊加強火力反擊,最終,瘋狂的日本兵頂不住夾擊,除少數逃竄外,大部分均被殲滅。
平型關大捷,是八路軍出師華北前線打的第一個大勝仗,也是中國抗戰(zhàn)以來的一個大勝仗,打破了日軍鼓吹的“皇軍”不可戰(zhàn)勝的“神話”,不僅極大振奮了全國抗日軍民的勇氣和信心,也提高了共產黨和八路軍的聲望。
一場接著一場的勝利,讓李天佑所向披靡,但長期緊張的戰(zhàn)斗和極端艱苦的生活,也讓他的健康遭受嚴重影響,甚至難以繼續(xù)工作,最終在組織安排下,他前往蘇聯(lián)治療,并進入蘇聯(lián)伏龍芝軍事學院學習。
1964年,李天佑(左一)在遼寧觀看全軍偵察兵大比武時接見參賽者
有所為 虎將顯威 越戰(zhàn)越強
從蘇聯(lián)返回延安生活的一年多時間里,李天佑完成了兩件重要的事,一是結婚,二是參加“七大”。
1946年1月,隨著日本的無條件投降,李天佑離開延安,由于國民黨要進占東北,他被任命為北滿軍區(qū)參謀長,指揮解放哈爾濱的戰(zhàn)斗,與東北的緣分就此開始。
1947年4月,他調任東北民主聯(lián)軍擔任第一縱隊司令員,也就是后來的東北野戰(zhàn)軍,自此,又一段輝煌的戰(zhàn)斗生涯開啟。
未能在抗日戰(zhàn)場上盡瘁事國的李天佑,渴望在解放戰(zhàn)爭的洪流中大顯身手,此間,他最出色的兩場指揮作戰(zhàn),便是四平戰(zhàn)役與平津戰(zhàn)役。攻打四平是李天佑上任后的第一件事。
四平是國民黨遼北首府,東北東部的交通中心,是進入北滿的門戶,戰(zhàn)略地位十分重要,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四平戰(zhàn)役一直被認為是東北打得最慘烈的戰(zhàn)役,在他接手攻打四平時,東北民主聯(lián)軍已連敗兩回,尤其第二戰(zhàn),傷亡8000多人,由于力量對比懸殊,我軍不得不放棄四平,撤退到松花江以北地區(qū)。
接手攻打四平的第三戰(zhàn),李天佑先是發(fā)揮其攻城優(yōu)勢包圍四平,雖然打得艱苦,但經過10天激戰(zhàn), 殲敵6000多人, 攻占城區(qū)達60%,可就在形勢一片大好之際,國民黨抽調10個師逼近四平,在久攻不下的情況下,我軍不得不撤出戰(zhàn)斗,四平攻堅戰(zhàn)沒有達到預期。
部隊撤出后,李天佑專門總結了經驗教訓,他認為:“戰(zhàn)斗總結,在某種意義上來說,甚至比戰(zhàn)斗本身更重要,一定不能馬虎,要珍惜戰(zhàn)士的鮮血?!痹趹?zhàn)評會上,他檢討了輕敵思想和組織指揮不周等問題,還通過召開各種會議進行調查座談,深入探討四平攻堅戰(zhàn)的經驗教訓。
1948年2月27日,第四戰(zhàn)打響,李天佑再次受命統(tǒng)一指揮四平攻城部隊,這次,他周密部署,親自選擇突破口,采取多點突破方式, 從三個方向進行突擊,只用23個小時便把守敵88師完全消滅,徹底拿下四平。
四平解放后, 李天佑繼續(xù)指揮第一縱隊參加了遼沈戰(zhàn)役,在大大小小20多次戰(zhàn)斗后, 共斃傷和俘虜敵人3萬余人。在東北戰(zhàn)場,李天佑重現虎威,人們稱其“虎將”,稱其部“勁旅”。
之后,第一縱隊改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zhàn)軍第38軍,李天佑成為這支王牌軍隊的首任軍長,而其入關后的第一仗就是平津戰(zhàn)役。
天津是國民黨敗退時重點固守的城市之一,憑借水網交錯、地勢復雜、易守難攻的特點,國民黨把它建成一個“環(huán)城碉堡工事”保護的城市。
李天佑全家福
據李天佑兒子李亞寧記述,早在1947年,天津守敵十一戰(zhàn)區(qū)副司令上官云相就決定環(huán)繞城市挖掘一道5米寬、3米深,能放河水及海潮,全長84華里的護城河。沿河每隔3米修建一個紅磚結構的碉堡,連同市內的共計1000多個;碉堡周圍鐵絲網、電網保護,全城僅開8個門供行人車輛來往,城門有重兵把守,并設有吊橋。1948年陳長捷任天津警備司令后,又加筑了幾十個鋼筋水泥大碉堡。陳長捷老謀深算、難以對付,是傅作義的心腹。這些都是傅作義對天津防御充滿信心的緣由。
面對如此艱險的攻堅戰(zhàn),李天佑帶領指揮員深入到離敵前沿陣地幾百米處觀察地形,選擇進攻路線,明確任務。在現場,他看到進攻地段的樹木被砍光,房屋被拆光,沒有任何物體作掩護,要求部隊“改造地形”,把戰(zhàn)壕挖到敵軍前沿,以減少傷亡,保持戰(zhàn)斗力。在研究打法時,他認為,要拿下天津,突破城防是關鍵,而突破護城河,又是關鍵的關鍵。
最終,在經過反復模擬試驗后,他確定的渡河方案,是把坦克開進護城河,然后再在坦克上鋪上木板或蘆葦,架設成“坦克橋”,這也是我軍歷史上唯一的一座坦克橋。在坦克橋架成的同時,我軍也找到了護城河的水源,引水倒流,成功讓護城河水成為死水,從而結起厚厚的堅冰,這也免去了渡河方案的實施。
按統(tǒng)一部署,李天佑指揮部隊逐一拔除了作戰(zhàn)正面的外圍據點,后在守軍拒絕投降時,攻城部隊對天津市區(qū)發(fā)起總攻,戰(zhàn)斗歷時29 個小時,天津守軍13 萬余人全部被殲,天津戰(zhàn)役勝利結束。
此次戰(zhàn)役,使得傅作義真正認識到了人民軍隊的力量,令隨后的北平談判迅速達成,并最終實現了北平的和平解放。
新中國成立后,李天佑就任十三兵團副司令員兼廣西軍區(qū)副司令員。當時解放軍雖已消滅10余萬土匪,但由于桂系軍閥的長期統(tǒng)治和白崇禧潰逃前的精心布置,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廣西全境匪患嚴重,鞏固新建立的地方人民政權,恢復城鄉(xiāng)秩序成為當務之急。
1950年1月25日,廣西恭城縣發(fā)生大規(guī)模土匪暴亂,規(guī)模之大、人數之多、手段之殘忍,震動省內外。隨后,玉林、梧州、平樂等地也發(fā)生嚴重的土匪暴亂,被殺害的干部群眾達3000多人,損失公糧約40萬公斤,待朝鮮戰(zhàn)爭爆發(fā)后,廣西匪亂趁勢發(fā)展到最高潮。
形勢的嚴峻令毛澤東十分關注,并提出肅清匪患期限。重壓之下,李天佑提議“重點剿匪”,提出了將桂東南17個縣作為重點剿匪地區(qū),以便“把剿匪和發(fā)動群眾的工作結合起來”等一系列主張。正是在其鐵腕指揮下,令人頭疼的33萬多土匪,在2年多的時間里被全部肅清,這讓毛澤東非常高興,兩次致電嘉獎廣西的剿匪工作。
廣西剿匪,是李天佑軍事生涯中最后一次大規(guī)模軍事指揮經歷,從政策把握到軍事指揮,無一不表現出其政治上和軍事上的成熟。
李天佑和妻子杜啟遠建國后合影
剿匪工作完成后,37歲的李天佑升任廣西軍區(qū)司令員。1955年,李天佑被授予上將軍銜,時年41周歲。1957年底,他從南京軍事學院畢業(yè),赴廣州軍區(qū)任職。1962年9月,升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此后,他從我國戰(zhàn)略全局出發(fā),提出調整全國兵力部署,建立和加強戰(zhàn)略預備隊的建議,均被中央軍委采納并逐步付諸實施。他沒有辜負黨的培養(yǎng)和信任,從戰(zhàn)術、戰(zhàn)役指揮,直到參與國家戰(zhàn)略決策,都有出色貢獻。
1969年4月,中共九大在北京召開,李天佑當選九大代表,會后又被選為軍委辦事組成員。此時,由于腎病導致的浮腫和腰痛已經很嚴重了,他只能躺在休息室的活動床上處理事務。9月,軍委召開戰(zhàn)備會議,大家紛紛勸他不要去了,可他堅持要參會,直到這一年年底病情惡化,才不得不停下來休息。1970年9月27日,李天佑病逝。
投身軍營40余載,為革命出生入死,他始終別無所求;和平時期身居高位,他卻堅持與官兵同甘共苦,清貧自守……可以說,李天佑的一生,是奉獻而忠誠的一生,那些屬于他的光輝,注定將永存人間、永不落幕!
(2023年第02期)
【責編 李鵬】
新華社2024-06-18
《中華英才》半月刊2023-03-19
華山穹劍2025-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