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微信掃碼二維碼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從韓國漢陽大學的實驗室到青島科技大學的科研杏壇,青島科技大學機電工程學院副院長、儲能技術領域青年學者劉治明教授,以十年深耕之功,在新型電池儲能領域實現(xiàn)了從基礎研究到產業(yè)轉化的跨越,更以“立德樹人”為己任,培育著儲能領域的新生力量。作為山東省泰山學者青年專家、山東省新型電池儲能材料與技術創(chuàng)新團隊帶頭人、山東省重點區(qū)域引進急需緊缺人才,他的科研之路與育人實踐,正是新時代青年學者“科研報國、育人為本”的生動寫照。
基礎研究:錨定前沿,破解儲能核心難題
劉治明的科研生涯始終聚焦能源領域的關鍵瓶頸。2012年,他從哈爾濱工業(yè)大學畢業(yè)后赴韓國漢陽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師從韓國前產業(yè)通商資源部部長Ungyu Paik教授,彼時便瞄準了鈉離子電池這一新興方向——鈉資源儲量豐富、分布廣泛且成本低廉,商業(yè)化后有望成為鋰離子電池的重要互補方案。在這一當時尚未被廣泛關注的領域,他開創(chuàng)性地開發(fā)出Sb@C同軸納米管、FeS2@C蛋黃-蛋殼結構等高性能電極材料,相關成果發(fā)表于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等國際頂級期刊,其中1篇入選熱點文章,4篇成為高被引論文,被Chemical Society Reviews等權威期刊正面綜述70余次,為鈉離子電池電極材料的優(yōu)化設計提供了重要指導。憑借扎實的基礎研究成果,先后榮獲國家公派留學獎學金、國家留學生學術創(chuàng)新獎、韓國漢陽大學優(yōu)秀論文獎(全校僅10位)等榮譽。
歸國后,劉治明敏銳察覺到鋰離子電池能量密度逼近“天花板”的行業(yè)困境,而高能量密度電池是推動新能源汽車、5G電子器件等領域發(fā)展的核心動力。他將研究拓展至被稱為二次電池“圣杯”的鋰金屬電池領域,尤其聚焦鋰硫電池和鋰氧電池——二者2600-3500 Wh kg?1的理論能量密度,使其成為儲能技術的重要突破口。針對這類電池反應動力學緩慢、鋰硫電池“穿梭效應”導致循環(huán)壽命短等難題,他帶領團隊提出金屬基催化活性中心配位環(huán)境多層次構筑、多尺度催化位點協(xié)同等創(chuàng)新策略,相關成果發(fā)表于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Advanced Materials等頂級期刊,被“能源學人”“搜狐科技”等平臺廣泛報道。
劉治明教授在韓國京畿道國際會展中心參加NANO KOREA 2025國際會議
截至目前,劉治明教授在國際知名期刊發(fā)表SCI論文70余篇,申請/授權國家發(fā)明專利及PCT專利40余項;作為負責人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泰山學者青年專家項目等國家級、省部級項目10余項,成為儲能領域備受矚目的青年學者。
產業(yè)化實踐:產學研融合,推動技術落地生根
“讓科研成果走出實驗室,服務產業(yè)需求”是劉治明一直堅守的科研理念。作為山東省儲能學會副理事長、青島市電池工作站特聘首席專家,他始終以國家戰(zhàn)略需求為導向,推動科研成果與產業(yè)應用無縫銜接。
劉治明教授在先進儲能技術實驗室指導研究生
在鈉離子電池領域,他帶領團隊研發(fā)的寬溫域、高功率密度磷酸鹽基正極材料,實現(xiàn)了-40℃至60℃的工作溫度范圍、超兩萬圈的循環(huán)壽命及15分鐘快充至90%電量的性能突破,目前已與青島國軒電池有限公司、上海揚廣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展開全面合作,加速技術轉化。作為技術帶頭人,他與山東大展納米材料有限公司展開攻關合作,共同開發(fā)的高導電陣列碳納米管漿料項目形成500噸/年產能,打破了國外技術與市場壟斷,技術獲山東省重點扶持區(qū)域引進急需緊缺人才項目支持,彰顯了產學研協(xié)同創(chuàng)新的示范效應。此外,有多項碳基功能電極材料專利實現(xiàn)技術轉讓轉化。憑借這些成果,他作為首位完成人獲中國技術市場協(xié)會金橋獎項目獎一等獎,作為核心成員榮獲山東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青島市科學技術獎一等獎等。
學科建設與人才培養(yǎng):搭建平臺,培育儲能領域生力軍
作為青島科技大學機電工程學院副院長、先進儲能技術團隊負責人,劉治明不僅專注科研,更致力于搭建學科平臺、培育創(chuàng)新梯隊,將“科研育人”融入學科建設全過程。2018年歸國后,他在學校支持下迅速組建先進儲能技術實驗室,2021年牽頭的“新型電池儲能材料與技術研究團隊”獲批山東省高等學校青創(chuàng)團隊,獲200萬元專項支持,目前團隊已發(fā)展為包括1名教授、4名副教授、1名博士后及30余名碩博士研究生在內的創(chuàng)新梯隊,成為山東省儲能領域的重要力量。
在分管的研究生培養(yǎng)工作中,他注重學生的跨學科實踐能力和自驅能力的培養(yǎng),推動形成學科融合與協(xié)同創(chuàng)新、產教育人互融互促的良好生態(tài)。在學科平臺建設方面,助力學院獲批“山東省高效綠碳轉化及應用工程研究中心”和“山東省特色能源學院”。同時擔任中國工程熱物理學會傳熱傳質分會青委會委員、Eco Energy 期刊編委(Wiley 旗下)、Chin. Chem. Lett. 青年編委等職務,持續(xù)提升學科的國內外影響力。
作為博士生導師,劉治明始終以“立德樹人”為準則,將科研實踐作為育人的重要載體。近年來,他指導學生獲山東省研究生創(chuàng)新成果獎、中國國際大學生創(chuàng)新大賽(2025)山東省金獎、中國大學生節(jié)能減排大賽二等獎等獎勵20余次,研究生獲國家獎學金或學業(yè)獎學金60余人次,部分學生畢業(yè)后被西湖大學、廈門大學、中國科學院化學所等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錄取,繼續(xù)深造。他作為首位完成人獲校級研究生教學成果二等獎、青島科技大學“十大杰出青年”,以自身行動詮釋著“科研與育人并重”的師者擔當。
劉治明教授領銜的山東省新型電池儲能材料與技術研究創(chuàng)新團隊
從異國求學到歸國建隊,從實驗室突破到產業(yè)轉化,劉治明教授用十年跋涉詮釋著新時代青年學者的使命。在儲能技術變革的浪潮中,他將繼續(xù)以創(chuàng)新為筆,以奮斗為墨,在科研與育人的道路上篤定前行,為“雙碳”目標實現(xiàn)與能源革命貢獻智慧力量。
【責編 卡咪娜】
《中華英才》半月刊網(wǎng)2025-08-01
2024-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