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微信掃碼二維碼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在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群山中,柏楊木雕刻的面具泛著幽光,秦禮軍手持刻刀的手穩(wěn)健如松。這位來自平塘縣的民間藝人,用三十年光陰雕琢著一項古老技藝,在抖音直播間與田間地頭的方寸舞臺間,讓黔南儺戲煥發(fā)新的生命力。
一、師承秘辛:大山深處的技藝傳承
"楊法清師父教我的第一句話是,儺戲是人與天地對話的語言。" 秦禮軍指尖摩挲著案頭的雷神面具,柏木紋理在燈光下如歲月刻痕。這位自稱黔南儺戲第 34 代傳人的藝人,少年時便追隨當?shù)仉[世藝人楊法清,在桐油燈下學習儺壇秘儀。
2018 年,他召集八位同道組建 "平塘儺藝團",讓散落在鄉(xiāng)野的技藝有了固定的傳承陣地。如今這支九人團隊的足跡已遍布黔南州的村村寨寨,將《開紅山》《判官審案》等傳統(tǒng)劇目帶到了更廣闊的舞臺。
二、技藝雙絕:刀尖上的千年傳承
在克度天文小鎮(zhèn)的表演現(xiàn)場,秦禮軍將三寸竹簽猛然插入喉間,臺下觀眾屏息凝神。這出傳承百年的 "吞竹簽" 絕技,與 "下油鍋"" 上刀山 " 共同構成他的看家本領。2025 年這場表演被當?shù)孛襟w鏡頭捕捉,讓深山絕技走進大眾視野。
轉身回到工作室,他又成了潛心創(chuàng)作的匠人。以柏楊木為原料,經(jīng) "選材 陰干 - 粗雕 - 細琢 - 上漆" 二十八道工序,歷時月余方能完成一件面具。其代表作雷神面具,額間三只慧眼怒張,獠牙畢露中透著鎮(zhèn)煞威儀,現(xiàn)被平塘縣文化館永久收藏。"每副面具都有魂。" 秦禮軍說,他雕刻的 500 余件面具中,既有驅邪的判官相,也有祈福的壽星面,件件承載著黔南山民的精神寄托。
三、守正創(chuàng)新:古老技藝的當代表達
2023 年平塘縣 "非遺過大年" 活動現(xiàn)場,秦禮軍帶領團隊演繹的《判官審案》贏得滿堂彩。劇中判官面具的朱砂眉眼,在現(xiàn)代燈光下折射出穿越時空的審美力量。這種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碰撞,成為他傳播儺文化的獨特方式。
在抖音平臺,他的 "儺技解密" 系列視頻累計獲贊超百萬。2024 年斬獲 "最受歡迎非遺傳承人" 網(wǎng)絡票選季軍時,他正蹲在獨山縣的田埂上,為農(nóng)戶主持 "喊魂" 儀式。這種游走在民間信仰與現(xiàn)代傳播之間的狀態(tài),恰是當代非遺傳承的真實寫照。
四、前路漫漫:在堅守中尋求突破
平塘縣文化館的玻璃展柜里,秦禮軍制作的雷神面具靜靜陳列,與隔壁展柜的 FAST 天眼模型形成奇妙對話。正如縣文旅局在 2025 年工作簡報中所評:"他讓古老儺戲與時代找到了共鳴點。"
當被問及未獲省級認證的傳承譜系時,秦禮軍正將新刻的儺面浸入桐油:"認證是早晚的事,但老百姓的認可更緊要。" 在他看來,每月二十余場的民間演出,就是最好的傳承證明。
暮色中的儺藝團排練場,九副面具在墻上投下斑駁光影。秦禮軍帶領弟子們吟誦的古老唱詞,正穿過黔南的山巒,向著更遠的地方傳去。這位深山里的守望者,用最樸素的堅守,書寫著非遺傳承的當代答卷。
【責編 李鵬】
《中華英才》半月刊網(wǎng)2023-08-11
《中華英才》半月刊網(wǎng)2025-09-02
2025-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