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微信掃碼二維碼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黃胄(1925年—1997年)
原名梁淦堂,字映齋,生于河北蠡縣,后遷居陜西西安。1940年隨趙望云學國畫。1949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歷任西北師范學院講師、解放軍總政治部創(chuàng)作室、軍事博物館創(chuàng)作員、中國畫研究院副院長。多次到新疆、青海、西藏等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深入生活,提倡生活、速寫、創(chuàng)作“三位一體”的創(chuàng)作理念,為推動中國畫的改革和創(chuàng)新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尤以畫新疆人物和驢著稱,線條流暢,風格奔放。晚年自籌資金創(chuàng)建了我國第一座大型民辦公助現(xiàn)代化藝術館——炎黃藝術館。
“黃胄是新中國自己培養(yǎng)出來的有為的青年畫家,他能畫我們的人民?!边@是毛澤東對黃胄的評價。2019年12月首播面世的《百年巨匠——黃胄》,甫一開篇就借領袖之口道出了畫家黃胄的藝術成長路徑和藝術特色:與新中國建設同頻,筆端善于描繪人民。
百歲老人、首屆國醫(yī)大師李輔仁題字“百年巨匠”
黃胄,原名梁淦堂,1925年出生于河北。中學時代因迷上繪畫,立志要成為有為的炎黃子孫,故自主更名為黃胄。1940年,因父親病故而輟學的黃胄,懷揣著畫家夢想只身闖蕩西安,過上了流浪生活。此后九年,先后師從政治活動家、人民藝術家韓樂然,長安畫派創(chuàng)始人趙望云和廣東籍留法畫家司徒喬。其中,與趙望云的師徒關系保持得最久,感情也最深厚。1949年,西安解放。趙望云從解放軍身上看到了人才培養(yǎng)的曙光,遂將愛徒送進軍營。
從此,黃胄有了家的歸屬感,就此開啟了軍旅畫家的生涯。部隊為他提供了廣闊的成長天地,新中國蓬勃的建設熱潮為他提供了豐富的創(chuàng)作素材。性格豪爽的黃胄,長期深入邊疆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進行采風創(chuàng)作,可謂是如魚得水,如鳥入林。生活的即時性、流動性為他的創(chuàng)作注入了鮮活的生命力。圍繞邊疆的建設新貌、生產(chǎn)生活,他創(chuàng)作出大量享譽畫壇的作品,如《金色的道路》《柴達木風雪》《馬上較力》《奔騰急》等等。
黃胄代表作品:《姑娘追》 120×250cm 1986年 炎黃藝術館藏
黃胄一生七次入新疆,創(chuàng)作了大量速寫和水墨作品,尤其是速寫達到上萬張,在這量的積累之上漸漸形成了自己的創(chuàng)作風格,即從速寫切入,自然發(fā)展到用毛筆、用傳統(tǒng)筆墨予以深入表現(xiàn)。一如中國國家畫院原院長楊曉陽在采訪中所言,“他直接到生活中去,連技法都沒有的時候,他就被生活所感染,被老師帶領,直接到了生活中畫了大量的速寫,他從速寫畫成了大家?!?/p>
時代的洪流滾滾向前,誰也不知道命運的天平會傾斜到哪一邊。1966年黃胄受政治風波沖擊,成為美術界最早受到公開點名批評的對象之一。被裹挾到敵我矛盾當中的黃胄,被迫放下畫筆,來到甘肅天水放毛驢。跟毛驢打上了三年的交道,打出了感情。此后回到北京繼續(xù)接受改造,磨豆腐、賣豆腐,又是三年。期間,毛驢再次作為重要的運輸工具與他朝夕相伴。黃胄從毛驢身上看到了吃苦耐勞、溫良恭順的品質(zhì),從此,毛驢的形象頻現(xiàn)于筆端,并成為他的一大特色,其畫壇地位可與齊白石的蝦、李可染的牛相提并論。
《百年巨匠》出品人、總策劃楊京島與黃胄合影
《百年巨匠》出品人、總策劃楊京島與黃胄夫人鄭聞慧合影
“世界以痛吻我,我要報之以歌?!碑敻母锏拇猴L吹遍神州大地,藝術文化再次受到重視。黃胄突然接到了文化部要求帶頭籌建中國畫研究院的通知。黃胄毫無懼色地挑上了這個擔子,從物色選址到采購物料,從跑手續(xù)到找資源,事必躬親。經(jīng)過一年多的努力,中國畫研究院正式建成。
中國國家畫院原院長楊曉陽,在追溯畫院與中國畫研究院的歷史淵源時表示,中國國家畫院的前身就是中國畫研究院,在某種程度上說,畫院就是黃胄的一部大作品。中國國家畫院畫家李延聲接受采訪時也由衷地感慨:“建立中國畫研究院,應該說他是開創(chuàng)者,付出了大量的勞動,大量的心血?!?/p>
黃胄晚年飽受嚴重的脊椎綜合癥和糖尿病的雙重折磨,卻依然積極投身于各項文化建設活動當中,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籌建一座民間藝術館。從1987年立項到1991年落成,炎黃藝術館是在黃胄憑借頑強的毅力和強烈的使命感拖著一具病軀奔忙的情況下,一點點從理念幻化成現(xiàn)實的。館內(nèi),收藏的不僅有黃胄自己的作品和珍藏的歷代書畫,還有許多海內(nèi)外名家的作品。中央文史館副館長馮遠為此慨嘆曰:“沒有點覺悟,沒有點熱情,沒有點奉獻精神是做不到的?!?/p>
《百年巨匠》美術篇第四部攝制組采訪黃胄先生弟子李延聲
《百年巨匠》出品人、總策劃楊京島,《百年巨匠》美術篇第四部總導演梁碧波與黃胄夫人鄭聞慧及家屬合影
這是《百年巨匠——黃胄》用90分鐘的篇幅以典型事件、典型作品勾勒出的一代巨匠波瀾壯闊的人生。影像內(nèi)外,畫里畫外,都秉持著一貫的創(chuàng)作精神——緊貼社會、緊貼人民、緊貼時代。
早在2016年10月13日,在中國藝術研究院舉辦的專題研討會上,時任中共中央宣傳部副部長景俊海就曾表達了中宣部對《百年巨匠》的高度重視與大力支持,并對該系列紀錄片給予厚望:“讓大師形象走進新時代,讓大師精神感動新時代,讓他們跨越時空,激勵我們當代藝術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奉獻精品力作,攜手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百年巨匠》能否承此重托?時間會給出答案。
(2023年第05期)
【責編 李鵬】
人民日報2022-05-17
《中華英才》半月刊2023-07-03
《中華英才》半月刊2023-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