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微信掃碼二維碼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她以其獨特、自由奔放、絢爛歡快的表演風格而備受推崇。
她通過音樂傳遞著愛與善良、真誠與智慧。
她用琴聲向世人尋找著那份生命中的歡心。
古箏是中國所特有的最悠久的弦樂器之一,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在晉代被稱為“仁智之器”,盛唐時期更是成為家喻戶曉、雅俗共賞的傳統(tǒng)樂器。
鄒倫倫
古往今來,中國音樂史上出現了許多古箏大家。香港理工大學院士、鄒倫倫古箏學院院長鄒倫倫博士就是當今世界著名的古箏演奏家。她的音樂造詣精深,身兼香港國際音樂藝術學院創(chuàng)始人和藝術總監(jiān)、“國樂叁姐妹”樂隊創(chuàng)辦人及藝術總監(jiān)。
多年來,鄒倫倫還致力于古箏文化的全球推廣事業(yè),擔任世界杰出華人青年協會執(zhí)行主席、威靈頓大學東方音樂系特約講師。為此,她還榮獲了2015年第四屆世界杰出華人藝術家大獎的殊榮。
天籟妙音?古箏琴聲身心意境之旅
“演奏時的肢體語言和音樂表現要合二為一,用動作和眼神與觀眾對話,帶觀眾進入意境之中,這樣才能感染人們?!编u倫倫這樣說,也如是做。
坐在琴臺前的鄒倫倫撥動琴弦,帶出古箏悠揚的琴聲,澎湃如波濤洶涌,優(yōu)雅似小橋流水
坐在琴臺前的鄒倫倫撥動琴弦,帶出古箏悠揚的琴聲,澎湃如波濤洶涌,優(yōu)雅似小橋流水。隨著琴聲,她配以形體波動起伏、表情喜怒哀樂,把觀眾帶入音樂故事的境域。在她身上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一個有音樂素養(yǎng)的人,帶著與眾不同的藝術氣息,總能夠在蕓蕓眾生中綻放光輝。
走上音樂這條道路,除了家庭的影響,關鍵在于鄒倫倫領悟到“天籟之音”,是心靈的導師。學習音樂能使內心得到平靜,提升創(chuàng)造力、自信與成就感,同時激發(fā)內在的積極能量,古箏的聲音渾厚、雅致、清亮、柔美,對人的身心都有極好的療愈作用。把歡樂帶給大家,傳播文化、播散音樂本來就是鄒倫倫的人生哲學。她的聽眾還包括不少政治名人、社會名流,如澳洲前總理霍華德及新西蘭總理詹尼謝普利等。
音樂的神奇之處在于,能夠影響人們潛在的意識形態(tài)和精神世界,產生情感共鳴,治愈心靈。疫情的那段日子里,鄒倫倫在香港文化中心、大會堂、西九龍戲曲中心舉行音樂會,為香港各界帶來音樂的饗宴。幫助低收入家庭學生籌款,免費提供教學,還會帶著學員們到社區(qū)演出。每逢香港的重大紀念、節(jié)慶日,社區(qū)的重要活動,都能聽到鄒倫倫撥彈出的悠揚琴聲。
音樂的療愈,是向內心的探索,它也許不是簡單的藥到病除,但也許會是一個到達身心寧靜的獨特旅行。在“博愛歡樂傳萬家”,“星光熠熠耀保良”等大型慈善籌款活動上,鄒倫倫不遺余力地進行現場表演,與全港市民互動,以己之力推動社會互助友愛。在會展中心、理工大學等地舉辦的華人頒獎典禮、籌款晚宴及一系列大型活動中,只要有需要,鄒倫倫和她的古箏必到。
演奏一首曲子,猶如演繹一段人生,或者一個濃縮的故事。這種感受,情景交融、融會貫通,日積月累下,對人的修養(yǎng)、造詣會有很大的提煉。鄒倫倫會全程代入演奏過程當中,演奏者表情豐富,形體柔和或者奔放,都是隨著曲調內容的跌宕起伏行走。
鄒倫倫以古箏演奏“將軍令”。琴弦在其指尖如水般靈動流轉,古樸的樂器傳出渾厚的樂聲,猶如老者將千年故事向觀眾徐徐道來,沁潤人心。那從戰(zhàn)場上策馬而來的將軍,風塵仆仆、王者歸來的氣勢瞬間印刻在觀眾的心中。她用古箏演繹《出水蓮》?!冻鏊彙肥且皇缀苤目图夜~曲,表現的是含蓄而深刻的內容,由物及人,借景抒情。一曲下來,清新流暢,優(yōu)美動聽,穿透了觀眾的心靈。
在堅持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同時,鄒倫倫也結合西方音樂元素,在演奏風格上更見獨特創(chuàng)新、不落俗套。作曲如《歡樂的日子》《世上只有媽媽好》《燈會》及《龍舟》等,更先后在紐西蘭威靈頓劇院和澳洲悉尼歌劇院等地公開演出。古箏、鋼琴合奏曲《戰(zhàn)臺風》,鄒倫倫與15歲鋼琴演奏者梁俊晟,將優(yōu)雅的鋼琴聲和清脆的古箏聲巧妙結合,擦出了不一樣的火花。而后,她又相繼推出了個人古箏專輯并成立古箏藝術學院。
坐在琴臺前的鄒倫倫撥動琴弦,帶出古箏悠揚的琴聲,澎湃如波濤洶涌,優(yōu)雅似小橋流水
音樂世家?古箏展現中國文化魅力
出生于音樂世家的鄒倫倫,從曾外祖父起每一代都涌現出幾位,甚至是十幾位出色的古箏教育、演奏家。從小在這樣一個古箏大家庭中,鄒倫倫是在音樂聲中浸泡著長大的。她3歲習箏,5歲開始正規(guī)學習曲目和練習,每天都要被規(guī)范練習數個小時。7歲的鄒倫倫入讀沈陽音樂學院附中接受專業(yè)的音樂教育,耳濡目染正統(tǒng)的古箏研習,吸收不同流派的演奏風格。18歲,她以優(yōu)異的成績進入沈陽音樂學院,師從“古箏之王”趙玉齋教授,古箏名家郭鷹、曹正、王冒元以及呂殿生、閻莉、張景霞等多位名師。大學畢業(yè)后,鄒倫倫順利地考入遼寧省歌舞團擔任古箏演奏家。
讓鄒倫倫真正認識到古箏的中國文化魅力,還是在她遠赴海外留學的那段歲月。當時新西蘭政府禮賓府舉辦一場亞洲藝術節(jié),鄒倫倫受邀上臺代表亞洲人演奏。在遙遠南半球的威靈頓,傳承了2500年的中國古箏的天籟之音轟動全場。以后只要在這里舉辦與中國文化有關的活動,主辦方一定會想到鄒倫倫。
當時,還在求學中的她,已被威靈頓大學聘請為東方音樂講學兼職老師,開專場音樂會座無虛席、個人古箏演奏CD獲熱賣、音樂愛好者找上門來拜師。她深諳這不是她一個人的成績,而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是音樂迷人的誘惑,是世人對快樂生命的追尋。
中國不同民族文化在新西蘭綻放異彩。在新西蘭舉辦的成吉思汗文物展上,鄒倫倫受邀與展覽一起巡回演出,用古箏彈奏內蒙古民歌《美麗的草原我的家》《嘎達梅林》《草原之夜》等,渾厚悠遠,穿透心靈的琴聲將觀眾帶進了魅力無盡的草原情境。憑著對音樂的熱愛,對藝術文化傳承的使命感和不懈的努力與追求,鄒倫倫從一個國家到另一個國家:美國、澳洲、新西蘭、日本,歐洲等世界各地傳揚著中國民族文化,各種演奏、研討會、教學,深受樂界關注,以音樂為橋梁溝通彼此的友愛。
2003年,鄒倫倫在香港理工大學舉辦“一輪明月古箏演奏會”,給人們留下了深刻印象。正是這場演出讓她與香港結下不解之緣。不少年輕人找到她,渴望跟隨她學習古箏音樂,這讓鄒倫倫深深體會到自己肩上擔負著弘揚傳統(tǒng)藝術文化的使命感,并以此為榮!
2013年6月30日,鄒倫倫在香港演藝學院成功舉行了“穿越古箏二胡音樂會”,從法國請來二胡大師果敢同臺。從此,她展開了“穿越”之旅,足跡遍及更多國家,為香港青年一代以及世界各地的人們傳達與加深認識中華傳統(tǒng)藝術文化做出了有力的促進作用。
多年來的演奏經驗積累,為鄒倫倫帶來了很多榮譽與獎項,她被譽為近代最富有感染力的女音樂家,獲得香港理工大學院士榮銜、杰出企業(yè)及領袖人物評選年度亞洲藝術領袖人物大獎。2015年,她成為首位榮獲“第四屆世界杰出華人藝術家大獎”的樂器演奏家。
“傳播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牢記祖先帶給我們的民族精神。”鄒倫倫說,希望通過這些民族音樂,能讓人們加深對中華文化的感知和理解。
把歡樂帶給大家,傳播文化、播散音樂是鄒倫倫的人生哲學
桃李天下?古箏教育開啟快樂人生
在鄒倫倫看來,音樂教育會幫助人們提高對美好事物的渴望,形成自律、穩(wěn)重、自愛的高貴品格。音樂的教育能夠幫助人們內心純良,和善,達到和諧地與人共處。最重要的是音樂教育會讓每一個人了解音樂文化的意義與價值,體味音樂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培養(yǎng)人人具有藝術文化的歷史觀,并有回饋社會的歸屬感。
1994年鄒倫倫前往新西蘭任教,由此開啟了她的古箏海外教育事業(yè)。鄒倫倫與她的團隊積累了豐富的教學經驗,形成了一套自成體系的獨特教學方法,她還率先開啟了網絡教學模式,能夠幫助學生在短時期內掌握演奏要領。多年來,她在國外培養(yǎng)了大批學習中國音樂的學生,其中包括不少華僑子弟??梢哉f,學生遍布全世界,在編的都有五千多人,年齡最小的是4歲,年齡最大的是近80歲的設計師。不少是事業(yè)有成的在職人士,甚至有上市公司的主席。
陸蓓琳是事業(yè)有成的年輕女性,對藝術情有獨鐘,渴望在繁忙的生活中,從音樂藝術追尋中找到一份快樂。一次朋友聚會蓓琳被倫倫和她的音樂造詣吸引。馬上定下時間來到“鄒倫倫博士古箏學院”預約古箏課程。再后,她又把兒子湯梓琛、女兒湯冪菲兩個孩子都帶來一起學古箏。蓓琳說,“在琴聲優(yōu)雅中陶冶情操,修身養(yǎng)性,我希望我的人生是在快樂中老去”。
如今定居在香港的鄒倫倫把思考的重點放在如何能讓更多的香港學生學習中國傳統(tǒng)音樂,領略中國藝術和文化的精髓。為了讓古箏這門傳統(tǒng)樂器在香港普及開來,2004年開始,她先后在港成立了古箏學院、香港國際音樂藝術學院。她透露,這十多年來,她先后教授過1800多個香港學生學習古箏和傳統(tǒng)藝術。她多次帶領學生參加電視節(jié)目、學校活動、音樂會等,讓更多人了解和學習古箏。她還教授非音樂專業(yè)的青年教師,讓他們將所思所學言傳身教給自己的學生,激發(fā)小朋友們的學琴積極性。
“學習古箏可以培養(yǎng)孩子的定力與專注力,對孩子的成長很有意義。同時,通過學習不同地方的音樂曲目,可以了解一個地區(qū)的風土人情和歷史文化,有助于拓展孩子的視野,加深對傳統(tǒng)文化的感知和理解?!编u倫倫欣慰地說,她的很多學生不僅古箏彈得好,學習成績也是名列前茅。
此外,鄒倫倫還經常帶領香港青年赴內地學習交流,讓不同地區(qū)的音樂老師幫助香港學生了解各個地方的音樂風格。11歲的梁俊晟跟隨鄒倫倫學習中國傳統(tǒng)音樂。他從小就對音樂有著濃厚的興趣,8歲時獲得全港青少年演奏家鋼琴大賽分組冠軍。小家伙不僅喜歡鋼琴,也對古箏充滿了熱愛。“古箏的表現力非常豐富,讓我感覺十分震撼。如果能夠學好這門民族樂器,我一定會受益良多?!绷嚎£烧f。
自2023年1月起,鄒倫倫在她的香港國際音樂藝術學院發(fā)起了“音樂愛心教育課程計劃”。這是一項支持來自低收入家庭的年輕有為、有藝術天分的學生以獎學金形式免費學習音樂的計劃。鄒博士決心幫助那些家庭有困難的年輕人才,讓他們有機會接受專業(yè)培訓。“以前,香港的孩子們大多學習西洋音樂,到上世紀90年代才開始接觸中國傳統(tǒng)音樂,而現在,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在用心學習傳統(tǒng)音樂,粗略估計香港現在學習古箏的人數約有30萬人。這是最令我開心的事情!”鄒倫倫的言語中充滿了欣慰和自豪。
(2023年第14期)
責編:李鵬
編審:卡咪娜
2025-07-09
2025-07-09
2025-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