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微信掃碼二維碼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朱華近照
我曾經有一段時間沉迷于歷史,對于歷史上的風流人物佩服得緊。在我國的藝術史長河中,以詩書畫著稱的大家群星薈萃,唐代的王維、宋代的蘇軾、明代的文征明和清代的鄭燮,可謂是“詩書畫”三絕。
朱華先生是我于淮安師范求學期間校內的一位美術教師,我曾經就此問題向他求教,朱先生說,藝術都是相通的,古人很早就發(fā)現(xiàn)了這個現(xiàn)象。得到了這樣的教導,我自然要去探究一番。然而,在這探究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朱華先生其實早就在實踐“藝術是相通的”這個理論了。
與古代藝術大師的跨時空交流
朱先生畢業(yè)于南京師范大學美術專業(yè),是恢復高考早期的大學生。那時候大學生金貴,而美術特別是藝術專業(yè)更是稀缺。而先生一直以丹青為伴,樂在其中?!稌x書·顧愷之傳》載:(愷之)尤善丹青。對于恩師而言,也同樣適用。在老師看來,“竹帛所載,丹青所畫”,同宗同源。
他推崇蘇軾的觀點:“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币馑际瞧肺锻蹙S的詩,詩中的意象構成一幅美麗的圖畫;觀賞王維的畫,畫面中處處充溢著濃郁的詩情,“詩畫本一律,天工與清新”,繪畫不能只滿足于形似,應重在神似。這對于朱華先生的創(chuàng)作而言,無疑是有著理論上的巨大助力的。他習慣將哲學思維融入繪畫創(chuàng)作中,追求形式與內容、技巧與意境的完美結合。正是這種慣常的創(chuàng)作方式,使得他能夠在當代藝術的研究與實踐中不斷探索和創(chuàng)新,堅持走一條獨特而富有深度的藝術道路。
朱先生認為,古人作畫,重于寫意,也就是蘇軾所倡導的“神似”,立意要深遠,不能流于形式。 “很多畫家到最后創(chuàng)作出現(xiàn)瓶頸,無法突破,這不是技法上的瓶頸,是知識層次的高度不夠?!币虼?,他一邊創(chuàng)作,一邊不斷從書本中汲取營養(yǎng),讓文化來浸潤藝術創(chuàng)作,讓藝術創(chuàng)作詮釋文化的內核和內涵。
這樣的實踐無疑是有用的。他的作品無不浸潤著哲學的思辨,又詮釋著他對這個世界的深刻思考和領悟。他認為:哲學對于藝術的深度有提升作用,同時對藝術的過度解讀也是很嚴重的問題。藝術有了深刻的感覺之后其本身出現(xiàn)的問題是技術問題,總的來看技術問題是根本的問題。無論是冷水墨的冷峻,還是熱水墨的張揚和迸發(fā),都是表達方式的不同。視覺的沖擊和引發(fā)的思考是振奮人心的,是扣動人心弦的,能觸碰觀者內心中最柔軟的那一部分且讓人醍醐灌頂?shù)?。這就是朱華先生畫作的魅力。
因此,他總結道:當以哲學為命題進行創(chuàng)作時,在詮釋其意義之外,繪畫的“形式感”是不可或缺的;一旦所謂的形式感形成之后,接下來發(fā)生的興趣點則主要是怎么樣去強化“形式感”,包括對材料的選擇以及基本的繪畫語言符號的使用,并通過形式因素的知覺而產生特殊的心理感受和情感體驗;此時“形式感”不斷強化并顯現(xiàn)“多樣化”,直到新的想法出現(xiàn)時為止。
這給我在寫作中也提供了有益的提示。在創(chuàng)作中,我們往往注重形式和技巧,這讓創(chuàng)作總是延續(xù)故有的思維,很容易就進入“程式化”的桎梏,而朱先生的理論讓這種“程式化”達到極致,實現(xiàn)了創(chuàng)作的“多樣性”。
一直以來,我都是一個合格的觀者或者觀眾,甚至是一個比較合格的評論者,卻并不是一個合格的創(chuàng)作者,事實上,我在繪畫和藝術上的造詣,僅僅停留在理論上,實踐幾乎沒有。然而,這并不影響我鑒賞和評論藝術作品,而這深厚的理論基礎,得益于老師的孜孜不倦的啟蒙和我持之以恒的閱讀。
創(chuàng)作中的“仁者心動”
朱華先生曾在他的藝術筆記中寫到:白是虛空,黑為深邃。什么是黑?什么是白?黑白又是什么?不就是太極陰陽嗎?中國傳統(tǒng)哲學的核心。我也懷疑朱華先生一定深入地研究過王陽明的“心學”,因為在他的創(chuàng)作中,很多時候能夠看到王陽明心學的影子。
近年來,朱華先生的創(chuàng)作的水墨畫,用深度意向和隱喻來塑造內心世界,把強烈的情感埋藏在看似平靜的水墨里。通過筆觸、滴灑和材料進而走向純粹抽象,用一種高超的平衡感和控制力,從偶發(fā)性中追求“繪畫感”,體現(xiàn)了他一直所癡迷的記憶、直覺、知識,借藝術之名表達他對藝術本體的看法和態(tài)度。這種創(chuàng)作是新穎的,更是具有思想性的。
創(chuàng)作上的“心動”,能夠保持對世界的最感性的認知,能夠保持強烈的求知欲和探索欲,更能為創(chuàng)作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和靈感。這讓我不禁想起王陽明心學中“風動幡動”的典故來?;勰艽髱熢朴蔚綇V州法性寺時,聽到兩個和尚爭論是風在動還是幡在動。一個小和尚說是風在動,另一個小和尚說是幡在動?;勰艽髱焺t說:“既不是風動,也不是幡動,而是你們的心在動?!保ā秋L動,非幡動,仁者心動。)
王陽明一直致力于“知行合一”理論的創(chuàng)新和實踐。朱華先生是這一心學理論的踐行者。朱先生學貫中西,他認為:自然景象原本是相對靜止的,與人發(fā)生關系后即產生了變化。而人要做的事情只有一件,就是開辟道路,去接近你所心儀的景色,而非不斷的停頓下來對自己的痕跡流連忘返。
因此,在創(chuàng)作中他不僅大量借鑒和實踐古人在創(chuàng)作上的方法和技巧,理論和經驗,更善于從西方藝術中汲取創(chuàng)作的靈感和營養(yǎng),并將中國古代的繪畫藝術與西方藝術進行比較和融合,各取長短。因此,朱先生的作品恢弘大氣,既有宏大敘事的縱橫捭闔,亦有個體細節(jié)的描摹和拿捏,可謂理論聯(lián)系實際,相得益彰,毫不違和。
朱華先生在總結創(chuàng)作經驗時寫到:“面對西方現(xiàn)代主義的精品力作,我發(fā)現(xiàn)他們許多非古典、非寫實的東西與中國繪畫中的寫意精神非常相似,如果將二者相生相成,中國人轉化吸收的能力有較大的優(yōu)勢。”
他甚至斷言:中西藝術的“競技”無需傳譯,如同武磊在西甲比賽,盡管語言不通,但是好的技術一個眼神就在傳遞一個信息,這一切都跟內部的規(guī)律相關。這也正好解釋了他一直所推崇的“藝術是相通的”創(chuàng)作理論。畢竟在他看來,在中國傳統(tǒng)的藝術中最接近水墨藝術的是京劇。
與世界的和解與矛盾
德國小說家和散文家托馬斯·曼認為,孤獨能夠激發(fā)人們的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幫助人們更好地反思自己和生活?。因此,他固執(zhí)地認為:“孤獨是每一個天才的誕生地”。對此,我深以為然,朱華先生在我眼里就是孤獨且倨傲的,因為一個深愛哲學的藝術家一定是孤獨的。
哲學需要凝思,而藝術需要激情,需要發(fā)現(xiàn),需要融入。這本就是矛盾的,對于朱華而言,與世界的矛盾是哲學本身決定的,與世界的和解卻是創(chuàng)作本身所決定的。他自認為不是一個基督徒,卻并不妨礙他相信上帝的存在;他同樣認為繪畫“是一個矛盾體,有時它要呈現(xiàn)一些東西,有時它又要遮蔽一些東西,作品最終會使人捉摸不透亦會產生某種幻覺。”因此,對外來的克制和對傳統(tǒng)的包容態(tài)度常常反映在作品中,正如他對哲學的理性和對藝術創(chuàng)作的感性一樣。
于是,我們就看到這樣一個朱華:在與世界的矛盾與和解中回環(huán)往復。他把這種矛盾、這種沖突、這種回環(huán)往復,全部融入到了創(chuàng)作中,他需要別人通過畫作,通過藝術品獲得某種思考,或者某種觸動,甚至是某種理解,而這些并非世俗中所流行的“認可”。正如他所說,“ 繪畫是一個容器,它可以容納人生的各種情感體驗,將那些本來游離于繪畫之外的生命最初的感動和歡笑、痛楚與悲喜清晰地展現(xiàn),讓所有人一同分享?!彼踔翆⒁暯寝D向了純真的孩子們,他在創(chuàng)作中甚至驚喜地談到:小朋友的眼睛是雪亮的,對我的作品的解讀出乎意料之外。
于是,我們看到了“返璞歸真”的朱華先生,見識到了或凝重或灑脫,又或者欲說還休的朱華先生的作品。每一張作品背后,都有著一種掙扎,一種抗議,一聲聲的吶喊,甚至是一種深深地、融入骨髓里的思考與孤獨。
這也許屬于哲學家的悲哀,又或許是屬于藝術家的狂歡。一千個觀眾眼里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千個觀者眼里有一千副不同的作品,而無論是作家也好,畫家也罷,他們只是把“看到的世界”和“想到的世界”通過藝術的手法展現(xiàn)給讀者,這原本是極簡單的事,而哲學家們需要揭露世界的真相,這原本也是極簡單的事。而一旦用藝術作品把世界的真相用“哲學藝術”的形式展現(xiàn)給讀者和觀眾,這就是最不簡單的。朱華先生所做的,大抵是這樣的工作。
終點也是起點
這并非哲學思辨的話題,而是藝術創(chuàng)作的話題。“看山是山,看山非山,看山又是山”算是老生常談了,而真相只有哲學才能更準確地通過語言表達:終點也是起點。
藝術或許也是這樣。是這樣嗎?朱華先生并沒有明確對此發(fā)表看法,但是從他的一幅幅作品中,我能管窺一斑。他的作品并沒有陷入抽象主義的桎梏,更加自由,甚至超越了抽象主義的表達。也許,朱先生認為的抽象主義似乎太過“保守”,以至于他可以從抽象主義中汲取營養(yǎng),卻永遠對其創(chuàng)作思維和立意保持“克制”。而這種克制,是純粹的克制,而不是保守,更不具有任何針對性;對中國傳統(tǒng)藝術的包容同樣是純粹的,而絕不是盲從,更多的是一種繼承和認可。這是朱華先生的驕傲,也是他的哲學思維使然。在他看來,故步自封的藝術遲早要消滅。唯有創(chuàng)新、進取,才是保持旺盛創(chuàng)作精力的不竭動力。
藝術理論研究是最核心的藝術規(guī)律的總結,路漫漫其修遠兮,朱華先生更像是一個虔誠且孤獨的行者,原本可以走平坦的路,他卻選擇了最坎坷的那一條;原本可以云淡風輕,他卻選擇了電閃雷鳴,這是他的創(chuàng)作性格,更是他的學術精神。
我喜歡賞畫,更喜歡“讀畫”,畫如人生,讀畫以知人,欣賞過無數(shù)的畫作,讀過的卻不多。朱華先生的畫,是我讀得最艱難,也是獲得感最高的作品。
淺談,或許也是頓悟,不是嗎?
2024年12月20日于古鎮(zhèn)河下
作品賞析:
盛宴的落寞 70X50cm宣紙 丙稀 墨 2020年
莽莽原野 50x70cm 宣紙 丙稀 墨 2019年
無題 70x100cm 丙烯 宣紙 墨 2021年
無題 70x50cm 丙烯 宣紙 墨 2020年
自由的虛空 70x50cm 宣紙 丙稀 墨 2020年
作者簡介
姚風明,作家、資深媒體人?,F(xiàn)任加拿大紅楓林傳媒集團總編輯,連續(xù)多年參加全國兩會現(xiàn)場采訪。著有長篇歷史小說《淮商傳奇》,系大型圖書《筑夢京華》《萬里長風根夢圓》主筆,以“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弘揚中華文化”自勉。其所著長篇歷史小說《淮商傳奇》獲2019年淮安市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并獲得袁鷹長篇小說文學獎。江蘇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淮安區(qū)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
【責編 李媛】
《中華英才》半月刊網2025-06-23
《中華英才》半月刊網2025-06-17
2025-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