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微信掃碼二維碼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收錄情況
·國家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學(xué)術(shù)期刊數(shù)據(jù)庫和國家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文獻中心收錄集刊
·人大“復(fù)印報刊資料”全文數(shù)據(jù)庫收錄
·中國核心期刊(遴選)數(shù)據(jù)庫收錄
·中國學(xué)術(shù)期刊網(wǎng)絡(luò)出版總庫全文收錄
·中文科技期刊數(shù)據(jù)庫全文收錄
田開元,本名田波,男,四川旺蒼人,中國民俗學(xué)會、中國少數(shù)民族文學(xué)學(xué)會、四川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中國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中國民族學(xué)學(xué)會、甘肅馬家窯文化研究會等機構(gòu)會員。
本文系2022年度四川省社會科學(xué)重點研究基地康巴文化研究中心課題“中國藏族舞蹈史”(編號:kbyj2022b016)的階段性成果。
田開元
摘要:主要生活于甘川交界處的白馬人,過年盛行跳舞,這些古老的舞蹈是儺舞的遺存,盡管距今久遠,但仍然蘊藏著一些關(guān)于族源的珍貴信息。為此,本文嘗試著從藏舞蹈學(xué)入手,探討白馬人的族屬。結(jié)論是,將白馬人劃歸“氐族”為妥。
The Exploration of Baima Peopl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ibetan Dance
Tian Kaiyuan
(Chinese Folk Literature and Art Association)
Abstract:Baima people, who mainly live at the junction of Gansu and Sichuan, are popular to dance during the Spring Festival. These ancient dances are the remnants of Nuo dance. Although they existed a long time ago, they still contain some precious information about the origin of the nationality.Therefore, this paper tries to discuss the genus of Baima people from Tibetan dance studies. The conclusion is that it is appropriate to classify the Baima people as " A Tribe of the Di".
Key words:Baima people;Nuo dance;Spring Festival;A Tribe of the Di-Qiang;The Country of Pingzhou
1980年,孫宏開在他的論文《歷史上的氐族和川甘地區(qū)的白馬人—— 白馬人族屬初探》中,首次提出了“白馬人”的稱謂,認為:“白馬人就是歷史上一支氐族的后裔,而最大的可能是白馬氐的后裔。”1 據(jù)2019 年人口普查,白馬人約18000 人。
白馬人,主要分布在甘川兩省交界處的岷山東端,即摩天嶺山脈的南北兩側(cè),主要聚居地是甘肅省隴南市文縣、甘肅省甘南州舟曲縣、四川阿壩州九寨溝縣(1998 年之前,縣名南坪)、四川省綿陽市平武縣、四川省廣元市青川縣。除此之外,四川省阿壩州松潘縣、四川省阿壩州若爾蓋縣唐克鄉(xiāng)俄果村、陜西省漢中市寧強縣,也有少量分布。這些地區(qū)地域是連成一片的,說明他們有聚族而居的傳統(tǒng),為集體性傳統(tǒng)舞蹈的傳承奠定了社會基礎(chǔ)。
無論“池哥晝/跳曹蓋”,還是“ 舞”,或者“圓圓舞”“熊貓舞”,都在借助過年過節(jié)、男娶女嫁來敦親睦族、壯大部族、促進團結(jié),這是地球村時代的統(tǒng)戰(zhàn)工作最為難得的文化資源。當(dāng)其他許多的部族在全球化浪潮的沖擊下喪失自我時,人口稀少的白馬人還能保持自己的舞蹈、語言、服飾,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跡。這些瀕危的文化事項承載著古老中華的優(yōu)秀傳統(tǒng),對于當(dāng)今中國的學(xué)術(shù)建設(shè)、國家治理,具有不可估量的史料價值,我們將從那里獲得無窮的啟迪。
2006 年,四川省綿陽市九寨溝縣“跳曹蓋”“熊貓舞”“圓圓舞”入選第一批四川省綿陽市非遺名錄。2006年,四川省綿陽市九寨溝縣“?舞”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遺名錄。2008年,甘肅省隴南市文縣“池哥晝”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遺名錄。2011年,四川省綿陽市平武縣“跳曹蓋”入選第三批國家級非遺名錄。2014 年,四川省綿陽市九寨溝縣“登嘎甘?”(熊貓舞)入選第四批國家級非遺名錄。
(一)跳曹蓋
“曹蓋”是白馬語,意為“儀式中戴的面具”,引申義為山神。跳曹蓋,就是“帶著面具跳舞”,是給山神跳的祭祀舞蹈,是流傳于四川省平武縣白馬人的民間祭祀舞蹈,是平武縣白馬人一年一度最重要的儀式。白馬人“跳曹蓋”習(xí)俗,與伯格“神山”傳說有關(guān)。據(jù)傳在白馬人先祖時期,有一人因患瘧疾而向神山祈禱。祈禱時,遇到面目猙獰怪物的襲擊。在驚恐萬分逃跑之后,瘧疾消失。跳曹蓋祭祀儀式以三年為一個周期,前兩年只祭拜本寨的山神,而第三年還要祭拜白馬地區(qū)最高山神“白馬老爺”。2
面具是似人似獸的“達納尸界”(黑熊神)神靈形象,傳說鬼怪最懼怕黑熊,故化裝為黑熊神能驅(qū)邪避鬼?!疤苌w是因為在很早以前我們住的這個地方山里邊有野人,這些野人到晚上就會跑出來作怪。他們會仿照白天人們做活的方式,收谷子、割蕎麥、唱歌、跳舞,影響了我們的生活。后來我們就想出一個辦法,依照野人的樣子,用木頭做成面具,戴在頭上,相互之間用木棍模仿打架,然后再模仿打槍。到了晚上,人們就把這些棍棒和槍放在野人會出沒的地方。野人見到后也模仿人們打架打槍,這一打就把自己人打死了,從此也被消滅了?,F(xiàn)在跳曹蓋就是為了紀念這個事件。”3
每年農(nóng)歷正月初五、初六,各個寨子要舉行“跳曹蓋”祭祀山神,祈禱來年風(fēng)調(diào)雨順、無病無災(zāi)。這是平武縣白馬人一年中最重大的祭祀活動和娛樂活動。“曹蓋”為一男一女,男相為“曹跑”,女相為“曹冒”。人物面具濃眉圓眼,張著的血盆大口里虎齒表露無遺,額上飾有盤繞著的、露出尖尖的毒牙的雙蛇,或并列幾個人頭,或配有一對羊角,造型極具威懾力。除黑熊神面具,還有十二生肖等面具。
跳曹蓋的活動程序包括:殺雞祭祖、祭祀山神、逐戶跳曹蓋驅(qū)鬼、全寨人在戴面具的巫師“白莫”和曹蓋的帶領(lǐng)下,到河邊祭神送鬼等。舞隊人數(shù)必須是單數(shù),沿逆時針方向圍圈起舞。舞隊中有不戴面具的巫師“白該”3 至5人,戴面具的“曹蓋”4 至8人,另有飾“黑熊”與“野豬”者各一人在其中穿插舞蹈。群眾可圍觀或隨隊起舞。跳曹蓋的舞蹈動作粗獷威嚴,質(zhì)樸單一,變化較少。4
(二)池哥晝
甘肅省隴南市文縣的“池哥晝”,又稱“鬼面子”,因表演時頭戴面具,亦稱“白馬面具舞”。在白馬語中,“池哥”即山神,“晝”即舞蹈。“池哥晝”即“跳池哥”,意為給山神跳舞?!俺馗鐣儭泵婢叻謨深悾阂活愂莿游锩婢?,即十二面相具,也稱為“麻晝”,即把兩種動物頭像結(jié)合形成一個面具,共“六相”面具,為鼠和羊、牛和馬、虎和狗、龍和猴、雞和蛇、豬和兔六個面具造型,并不完全對應(yīng)“ 十二生肖”;一類是神人合一的面具,有池哥、池姆和知瑪。池哥的特點是三眼凸目,看上去兇狠凌厲。
文縣鐵樓白馬人講述:傳說很久以前,白馬氐人的祖先建立了仇池國,統(tǒng)治著秦隴一帶廣袤無垠的土地。后來,發(fā)生了戰(zhàn)亂,戰(zhàn)爭持續(xù)十年之久。城池被圍,十分危急。仇池國王有一個幼子名為武都,為了讓年幼的兒子免于戰(zhàn)亂,仇池王封他為武都王,讓他帶著家眷離開仇池國,避開戰(zhàn)火,另找棲身之地??墒?,武都王還沒有動身,仇池國王就開始犯難了。武都王一行出走,山高水遠,路途迢迢,加上連年征戰(zhàn),一路上到處都是敵人、流寇。如何才能讓他安全地逃出仇池國,找一處棲身之地呢?仇池國王苦思冥想,也沒有想出個萬全之策。宮中的文武百官紛紛向仇池國王獻計獻策,有人建議武都王一行化裝成做生意的商隊,有人建議化裝成逃荒要飯的乞丐,有人建議化裝成舉家外遷的老百姓…… 誰知,這些建議被仇池國王一一否定了。正當(dāng)仇池國王一籌莫展之時,有位大臣向他提議,讓護送武都王的侍衛(wèi)頭戴猙獰面具,裝扮成野人,一路上就沒有人敢阻擋了。仇池國王再三權(quán)衡,沒有更好的辦法了,便采納了這個提議。他命令將士,人人頭戴猙獰面具,裝扮成兇悍的野人,護送武都王一行。武都王在侍衛(wèi)的保護下連夜?jié)撎映隽顺鸪貒?,一路上歷經(jīng)艱險,奔石峽,跨深澗,日闖險關(guān),夜走棧道。一路上,這隊頭戴猙獰面具的隊伍,恐怖怪異,令人望而生畏,避而遠之,誰也不敢靠近。后來,武都王一行流落到階州(今武都)境內(nèi),為了掩人耳目,武都王改名換姓,在當(dāng)?shù)匕簿訕窐I(yè)。后來,為了紀念白馬先祖生存的艱辛,便有了最早的面具舞“池哥晝”,每年歲末年初,白馬人頭戴面具,載歌載舞,這一傳統(tǒng)在陰平國(文縣)境內(nèi)的氐民中普遍流傳,一直沿襲到現(xiàn)在。5
從臘月初八開始到第二年正月十七,文縣的每個白馬人寨子都要湊柴,在固定地點烤街火,跳火圈舞。正月十五日晚上,每個寨子的人都要從固定地點,往寨子里迎接點燃的火把。臘月二十三,要祭祀灶神。在文縣白馬人的觀念里,正月十五的重要性遠遠要大于正月初一,所以最重要的集體活動“池哥晝”都是在正月十三至正月十七舉行。
“池哥晝”舞隊一般由九人組成,其中四人扮成山神,稱為“池哥”,舞蹈動作主要為模仿白馬男子殺野豬、打老虎、剝猴皮等野外活動;兩人扮成菩薩,稱為“池姆”,舞蹈動作主要為模仿白馬婦女種莊稼、做家務(wù);兩人扮成夫妻,稱為“池瑪”;還有一個十多歲的兒童扮成猴娃子。四個“池哥”和兩個“池姆”均戴面具,兩個“池瑪”一般裝束,猴娃子臉抹鍋黑。每年春節(jié)期間,各村的池歌晝傳人“樂佰”都要組織祭祀活動,從東向西逐村逐戶地為村民除惡驅(qū)邪、祈福迎祥。正月十三從鐵樓鄉(xiāng)的麥貢山村開始,逐村挨戶歡跳,大村寨兩天,小村寨一天,正月十八在李子壩、迭堡寨村結(jié)束。6
“池哥晝”在申遺之前,一直作為當(dāng)?shù)匕遵R人最重要的儺祭儀式,每年跳的時候全村上下都要參與其中。在周邊的漢人看來,宗教儀式是神圣的、私密的、不可褻瀆的,一般不會參與其中,更不會把儀式當(dāng)作“熱鬧”去看,當(dāng)作“表演”去看,生怕不懂規(guī)矩,得罪神靈,引來災(zāi)禍。這種情況在2008年“5·12”地震之后發(fā)生了變化,鐵樓鄉(xiāng)距離汶川較近,也成為地震受災(zāi)區(qū)。媒體的報道、社會的關(guān)注和政府的救助,開啟了由封閉通往開放的大門。7
(三)?舞
?舞,意為吉祥面具舞,漢語俗稱“十二相舞”“跳十二相”,白馬話稱“麻晝”。九寨溝傳說, 舞最初是為了紀念白馬人的首領(lǐng)祖先楊戩而創(chuàng),楊戩是天神。唐宋以來巴蜀、甘南民間信仰勢力最大的灌口二郎神楊戩,是文縣、武都白馬氐族的狩獵神。舞的時間是每年農(nóng)歷正月初二至十六,跳舞時需祭祀祖神、自然諸神。
“十二相”為十余動物神面具,即獅頭、牛頭、虎頭、龍頭、豹頭、蛇頭、雞頭、倆小鬼、倆大鬼。跳舞時,會因為地區(qū)的不同而選擇獅頭或鳳頭來開路。舞一般有七、九、十一人表演。第一套動作叫“紐”,一般在大型的祭祀活動和神靈面前表演,包括祭祀祖神和祀山;第二套動作叫“尕”,一般在場壩里表演;第三套動作稱“央”,是一套祝福的舞蹈,多用于走村串戶、禮拜長輩、互道祝愿?!鞍⒗镦亍?,漢語俗稱跳小鬼,它是雙人舞,代表一公一母,其中“母”的這一方為男扮女裝。整個舞蹈展演了白馬人男歡女愛的情景。舞的舞蹈組合以圈舞的點踏步、穿花的踮跳步為基本表現(xiàn)形式,舞蹈的基本動律以蹉步、小腿劃圈蹲步、左右跳轉(zhuǎn)圈為主,結(jié)合粗獷、神秘的上肢動作。8 “十二相”的舞蹈動作,主要以腿部為主,成屈腿半蹲狀。
(四)圓圓舞
圓圓舞,又叫“火圈舞”,指手拉手圍著篝火轉(zhuǎn)圈起舞,是白馬人最常跳的集體舞蹈,在喜慶的節(jié)日、男娶女嫁的日子里跳。據(jù)說,白馬人以前的生存條件惡劣,周邊部族對他們虎視眈眈,經(jīng)常發(fā)動戰(zhàn)爭,白馬人為了警戒,就在山上生起篝火守夜,到后來演變?yōu)榛鹑ξ琛?/p>
(五)熊貓舞
九寨溝縣白馬人的傳統(tǒng)舞蹈熊貓舞,又稱“登嘎甘”,時間是每年農(nóng)歷正月十五至十六,旨在祈禱祝福,一般用“莽號”“鼓”“鈸”作伴奏,基本節(jié)奏型為兩拍子,戴著熊貓面具跳驅(qū)邪的舞蹈或者舞步模仿大熊貓憨態(tài)可掬的形象打滾、站立等。平武縣的野生大熊貓數(shù)量位居全國之首,被稱為“熊貓的故鄉(xiāng)”,號稱“天下大熊貓第一縣”。
(一)西學(xué)背景下的民族識別
白馬人,自稱“貝”或“達布”,與自稱為“博”的藏族有較大的區(qū)別。20世紀50年展開的民族識別工作,把白馬人識別為藏族,稱作“白馬藏族”。后來,白馬人要求重新進行民族識別,根據(jù)名從其主的原則,最后將其歸入待識別民族。1979年,隨著我國最后一個民族基諾族的確立,民族識別工作基本完成,白馬人與云南的“畢蘇人”等人一樣被劃入56 個民族之外的待識別民族。
1964 年10 月1日,四川省平武縣白馬藏族鄉(xiāng)尼蘇受邀到天安門參加建國十五周年觀禮,大型紀錄片《光輝的節(jié)日》記錄下她兩個特寫鏡頭。10 月6日,毛主席在人民大會堂接見了少數(shù)民族代表團,頭戴沙嘎帽、身穿五彩衣,站在第二排的尼蘇引起了毛主席的注意。毛主席問她是什么民族,尼蘇太過激動,言語哽咽,于是代表團團長代答:“我們四川北部平武縣有個藏族聚居區(qū),她是白馬藏族。”毛主席高興地說:“哦,白馬藏族?!比缓蠛痛韴F合影留念,歡欣鼓舞之余,白馬人對自己的族別產(chǎn)生了懷疑,因為從祖輩傳下來的神話傳說和現(xiàn)實情境都說明,他們既不同于藏族,又有別于羌族。
(二)華學(xué)背景下的自我認知
1. 白馬老爺
白馬人崇拜山神,每個寨子祭祀的山神是小山梁子。在白馬人看來,白馬老爺是至高無上的統(tǒng)治者,是眾神之中最具權(quán)威的一個。白馬十八寨的總山神“白馬老爺”,白馬語叫“葉西納蒙”。葉西納蒙神山,是白馬人信仰的部族圣地,每三年祭祀一次。一個村寨是不是白馬人的村寨,就看其是否祭祀山神葉西納蒙。比如,四川省綿陽市平武縣木皮藏族鄉(xiāng)的白馬人,每年不“跳曹蓋”,也不祭祀葉西納蒙神山,他們的身份證寫著藏族,當(dāng)?shù)厝瞬⒉徽J可他們是白馬人。
四川省綿陽市九寨溝縣郭元鄉(xiāng)的白馬人認為,白馬人沒有唯一、明確的英雄祖先,祭祀舞蹈都是對歷史真人的紀念,例如有一位白馬人,用自己的命拯救了整個寨子,在他死后,所有族人都將他奉為神靈,稱其為白馬老爺,為他塑像。由此,可見“由人成神”的造神思路,這一點在華夏典籍里被反復(fù)強調(diào),于國于民有巨大貢獻者會被奉祀為神。因此,白馬人的山神崇拜、祖先崇拜,通過白馬老爺這個形象給融為一體,山神就是祖神,祭山便是祭祖。這種思路,正是中華大道的體現(xiàn),中華道統(tǒng)一直就在強調(diào)此事,從而形成了古老的社稷崇拜,而社稷崇拜是華學(xué)的根與魂,捍衛(wèi)社稷就是捍衛(wèi)中華。
白馬老爺?shù)膫髡f有段異文:最早見到陽光的山是雪寶頂,最受人們尊敬的神是白馬老爺。白馬河同羊洞河匯流的地方,中間夾著一座大山,方圓百里的人們都要敬他拜他,這就是最高的山神—— 白馬老爺。很久很久以前,白馬老爺行色匆匆,要趕赴四川峨眉山參加一個神仙會。神仙不同于凡人,他們都是晝伏夜出,披星戴月趕路。到了第七天晚上,白馬老爺走呀走呀,當(dāng)他路過羅通壩時,刮風(fēng)了,打雷了,下雨了;天在崩,地在抖,山在塌,水在漲;莊稼眼看要被淹沒,牛羊眼看要被沖走,房屋眼看就要倒塌…… 白馬人美麗的家園,眼看就要毀于一旦。面對突如其來的災(zāi)難,白馬人驚恐萬分、大聲哭喊、跪地祈禱,白馬老爺看到此情此景,不免心生憐憫,停下來作法降妖除魔。于是,風(fēng)停了,雨住了,雷啞了,水退了;莊稼保住了,牛羊保住了,房屋保住了。月亮出來了,星星出來了,男女老少載歌載舞頌揚白馬老爺?shù)亩鞯?,白馬姑娘們向白馬老爺唱起了贊歌:“洪水來了,白馬人的災(zāi)難來了;白馬老爺來了,天大的災(zāi)難沒有了。災(zāi)難和邪惡都消失了,白馬山寨到處都是安寧太平。吃饃要吃火燒饃,唱歌要唱敬酒歌,敬神要敬心中的神,心中的神就是白馬老爺。獻上一碗香甜的青稞美酒,白馬老爺保佑著我們的幸福安康…… ”正當(dāng)人們載歌載舞、盡情歌唱,感恩白馬老爺時,忽然傳來三聲雄雞報曉。這下,正要上路的白馬老爺再也走不動了。眨眼間,一座雄偉的石山,聳立在人們面前。從此,白馬老爺化身為葉西納蒙,護佑這片土地上的人們。9
2. 白翎傳說
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文縣志》:“文番即氐羌遺種,衣服五色,不穿中衣,戴氈帽如蓋,以雞翎插之?!?/p>
紗嘎帽,是白馬人的服飾標(biāo)志,因帽子形如餐盤,又叫“盤盤帽”,用羊毛手工搟制而成,帽頂上插有白色雞翎,即雄雞的尾羽。通常,男子的雞毛是一根,女子是三根或兩根。沙嘎帽上的白翎,有兩種傳說講其來源:
傳說一:四川省平武縣白馬藏族鄉(xiāng)的扒昔加是亞者造祖村最有特色的古寨之一,這里家家屋頂上都塑有高高站立的白公雞。當(dāng)?shù)貍髡f,白馬人的祖先本是氐族,因長期受欺壓而奮起反抗。交戰(zhàn)之初,他們打了勝仗。后來,朝廷與頭人談判,設(shè)下圈套,使很多氐人慘遭殺害。當(dāng)時,有個名叫戒魯?shù)呢等税胍箳昝摷湘i,殺死看守后逃跑。戒魯又饑又渴,昏倒在路邊。一只白公雞引頸長鳴,驚醒了昏睡中的戒魯。他聞聲后連忙爬起,趁著星夜趕回家鄉(xiāng),給同胞們報了信,才使得這個民族免遭滅絕。白馬人認為報警的白公雞是神靈的化身,拯救了他們?nèi)?。為了銘記救命之恩,白馬人把白公雞高高地敬塑在屋頂,把白雞的羽毛插在沙尕帽上,奉為部族的守護神、吉祥神。
傳說二:唐王朝與吐蕃王朝交戰(zhàn)時,一群錦雞(傳說由鳳鳥化身)霎時間發(fā)出如警鐘般的長鳴響徹黑夜,瞬間將藏兵警醒,繼而減少傷亡,使其幸免于唐兵的突襲。至此以后,白馬人為報答錦雞救命之恩,祖祖輩輩們都將潔白的錦雞翎插在氈帽(沙噶)上,任其隨風(fēng)飄揚,謹記先人。
顯然,傳說一比傳說二的更為久遠,傳說二是對傳說一的“白翎崇拜-白雞崇拜”的傳承和強化,突出了他們的族源記憶——“白馬人的祖先本是氐族”。
3. 不與外族通婚
白馬人諺語:“親戚三代,宗族萬年?!辈慌c外族通婚,是白馬人的祖訓(xùn),他們的家庭成員有清晰的血緣和姻親關(guān)系,并以此為基礎(chǔ)連成從古至今未曾紊亂的親屬網(wǎng)。白馬人有相互通婚的傳統(tǒng),但不與外族通婚。每年跳“池哥晝/跳曹蓋”或“ 舞”的時候也就是過年時,兩省三縣的白馬人要趕場似的走親戚拜年。
“池哥晝”隊伍的由來:很久以前,白馬河旁邊住著一戶白馬人家,有四個兒子、兩個媳婦和一個女兒。他們在大山里出生、長大,從來沒有離開過大山。有一天,他們坐在一起商量一起出去游歷天下,見見世面。第二天便收拾好行囊上路了,他們七人走啊走啊,不知走過了多少村寨,來到了蘭州。在黃河邊,找了一戶人家投宿,主人熱情地招待他們,為了表示感謝,他們送給主人一首動聽的歌曲:“花兒吆,花兒吆,花兒開到蘭州了,蘭州的瓜果飄香了,蘭州水車轉(zhuǎn)開了,蘭州的黃河變清了…… ”離開了蘭州,他們七人一路向南,繼續(xù)前行,走了七七四十九天,來到了四川。一天夜晚,他們走到筋疲力盡才找到一戶人家投宿,白馬妹妹上前敲門,一開門,一個身穿白色大褂、黑色馬甲的英俊少年出現(xiàn)在眼前。少年看見眼前這位美若天仙的白馬妹妹便心生憐愛,并趕緊招呼他們進屋,好酒好肉招待。第二天,少年再三挽留,白馬兄妹因盛情難卻,住了下來,這一住就是好幾天。四川少年知道自己已經(jīng)深深地愛上了美麗善良的白馬姑娘,可是苦于沒有機會表白心意。眼看自己的心上人就要隨哥哥們離開,他心急如焚。一天傍晚,白馬姑娘在廚房收拾碗筷,少年急中生智,伸手摸了一把鍋底,將黑色的鍋墨抹了姑娘一臉,然后轉(zhuǎn)身朝門外跑去。白馬姑娘又羞又惱,追了出去,看見皎潔的月光如水,小河邊楊柳依依,少年站在那里一襲白衣,微笑著向她訴說了愛慕之情。在小河邊,他們互訴衷腸,情定終身。第二天,他們手拉著手去跟哥哥、嫂子表明心意,請求得到家里長輩的認可,不料卻遭到了反對。原來,在白馬人的祖訓(xùn)里有一條,嚴禁跟外族人通婚,否則逐出家門,不得入族譜。面對哥哥、嫂子的強烈反對,白馬妹妹跪地祈求成全,但卻無濟于事。哥嫂憤然離去,以為妹妹會隨后跟來,沒想到白馬妹妹留在了四川。后來,白馬姑娘和四川少年相親相愛,結(jié)了婚生了子??墒?,隨著時間的流逝,白馬姑娘的思鄉(xiāng)之情開始萌生,并日復(fù)一日,愈演愈烈。有一年,白馬姑娘帶著丈夫和兒子回家過年,為了不被人出,裝扮成乞丐模樣,臉上涂滿了鍋墨。到了家里,看見哥哥嫂子忍不住放聲大哭,淚水沖去了臉上的鍋墨,這才與家人相認。一家人抱在一起,痛哭流涕,后悔當(dāng)初太過固執(zhí),使兄妹離散幾年。后來,為了紀念這一家人的事跡,人們便雕刻了四個男相面代表四兄弟,兩個池姆面具代表兩個嫂子,一對知瑪代表白馬娘子和四川少年,一個猴娃子代表他們的兒子。10
4. 藏胞
九寨溝,又稱“和藥九寨”,指景區(qū)內(nèi)九個藏族寨子,即樹正寨、則查洼寨、黑角寨、荷葉寨、盤亞寨、亞拉寨、尖盤寨、熱西寨、郭都寨。包括九寨溝在內(nèi)的嘉陵江、岷江上游地區(qū),史稱“氐羌之地”。九寨溝內(nèi)藏族的祖先,本是生活在甘肅瑪曲一帶的俄洛部落,原屬黨項羌彌藥支,后被吐蕃臣服。七世紀中葉,唐初吐蕃東征時,松贊干布以其為先鋒,占領(lǐng)松州(今四川省阿壩州松潘縣)后,將其留住當(dāng)?shù)?,其中居于白河畔的俄洛部與白馬部(白馬人)結(jié)成聯(lián)盟,其后代即為九寨溝中九個寨子的藏胞。八世紀,赤德松贊又東征,據(jù)說在甘川兩省又留下類似的藏胞。
(一)儺舞改革
甘肅省文縣鐵樓藏族鄉(xiāng)入貢山村的《班啟明振興面具舞》有這樣一個傳說:很久很久以前,白馬人就跳面具舞,但是每個寨子跳的都不一樣,入貢山出了一個精明能干的人叫班啟明,他把幾個寨子的長處和優(yōu)點都學(xué)了過來,請了手藝高超的匠人雕刻面具,雕了四個男相,兩個女相。因為入貢山有四個親族,每一個男相代表一個親族。這樣,跳“池哥晝”的人數(shù)和角色基本確定下來,接下來就是召集村民,定規(guī)矩。經(jīng)過大家商議之后,定下了七條規(guī)矩。第一,湊柴,每年從臘月初八開始湊柴,每家每戶都要湊,給村子里的人烤街火用,直到正月十五為止。第二,保護森林,保護神廟。林子里的樹不能砍,神廟附近的樹不能砍。第三,會首制的確立,會首由村民推選產(chǎn)生,每年“池哥晝”結(jié)束后,全體村民聚在一起選會首,一般一個親族推選一位擔(dān)任會首,采取輪流制。選出來之后,就要進行交接。每年的“池哥晝”由會首統(tǒng)一統(tǒng)籌安排,包括角色的人選、道具的籌備等。第四,會首負責(zé)面具、服裝、道具的保存,不能損壞更不能外借。第五,炮手不能接近女人,不能跟女人開玩笑,更不能把火藥給別人。第六,跳“池哥晝”的時候,扮演池哥、池姆的人不能把面具摘下來,不能讓別人看見臉。第七,“池哥晝”從東向西,挨家挨戶地跳,每到一戶,主人要準(zhǔn)備好酒肉、涼菜招待。11
從此以后,跳“池哥晝”的規(guī)矩和禁忌確立下來了,一年又一年傳承至今。入貢山的“池哥晝”也因為班啟明的改革變成了一個范例,成為其他山寨效仿的對象。池哥,意為變化男相;四個池哥是四兄弟,代表著四個親族的祖先;池姆,意為變化女相,代表倆媳婦;知瑪代表一對夫妻;猴娃子代表孩子,意為小丑。這個傳說表明,白馬人的儺舞并非一成不變的,在歷史上之所以定型,是因為出現(xiàn)了“班啟明”這個宗教改革者。那么,在他改革之前,白馬人早期的儺舞,又是什么樣子呢?根據(jù)《山海經(jīng)》關(guān)于氐族源于炎帝的記載,可以推測作為氐族的白馬人是從“炎帝-三皇五帝”那里繼承了儺舞。
(二)春節(jié)神話
儺舞廣泛流傳于全國各地,尤以長江流域的云南、貴州、四川、湖南、江西、安徽和黃河流域的山西、陜西、甘肅、河北分布最多。在中華通史上,影響如此廣泛、如此深遠的儺舞到底起源何時?解答這個問題,得從儺祭的主神“儺公儺母”說起。
伏羲女媧,是中華共祖,俗稱“人祖爺、人祖婆”、社公社母、儺公儺母、皇天后土、春節(jié)老人,位列三皇五帝之首。古代春節(jié),盛行儺祭,把儺壇主神伏羲女媧叫作儺公儺母,當(dāng)代的四川閬中則把他們稱作“春節(jié)老人”,把伏羲稱作“年爺爺”。所以,儺文化是“鬼文化-祖先崇拜”的產(chǎn)物。社祭祈年,儺祭驅(qū)鬼。社祭、儺祭是一文一武的配套祭禮,體現(xiàn)著春節(jié)文化的兩大主題—— 針對陽間的祈年祈福(社祭)、針對陰間的驅(qū)鬼消災(zāi)(儺祭)。以祖先崇拜為基礎(chǔ)的春節(jié)文化,在對待亡靈上形成了兩種傳統(tǒng),社祭善鬼,儺祭惡鬼。社祭,祈年禱福,祈神佑生;儺祭,驅(qū)鬼逐邪,逐鬼救生。
儺公儺母、社公社母,是中華共祖的象征,指伏羲女媧。不論社神、儺神,伏羲都與女媧并列,且跟春節(jié)有關(guān),這是為何?原來,伏羲是社祭、儺祭的主創(chuàng)者?!端问贰罚骸案叨C。配以伏羲、帝嚳,伏羲本始,嚳著祥也?!薄堵肥贰罚骸案薅C,古祀女媧。”皋禖,即高禖。高禖被泛化后,也指伏羲等功德卓著的祖先。由“伏羲本始”可知,“高禖祭-社祭”創(chuàng)自伏羲。
白馬人的過年與漢族的春節(jié)同時,大年三十晚上稱為過“元”;每年農(nóng)歷臘月初八,火把節(jié)時起跳儺舞,一直到正月十七,整整持續(xù)四十天左右。其中,四川省平武縣厄哩寨的跳曹蓋是農(nóng)歷正月初五至初六,四川省九寨溝縣的舞是正月初二至十六,甘肅省文縣入貢山的池哥晝是農(nóng)歷正月十四至十五,甘肅省文縣鐵樓藏族鄉(xiāng)的池哥晝是農(nóng)歷正月十三至十八。
甘肅文縣的白馬人,終年勞苦,惟正月十四、十五祭祖祭火大典時,才得以松懈并略為放肆。自十四午時起,開始跳儺,漢話叫“跳鬼面子”。在鼓、鈸、火銃的伴奏下,一隊戴著三眼木面,頭插雉翎,反穿羊皮襖,扎著一個大羊尾的天神,手執(zhí)牦牛尾狂舞驅(qū)邪。其后有一對俗稱“美”的、頭戴木面、身著古裝的女神,是白馬人的先妣形象。每戶燃火將扮演先祖先妣的儺神們虔誠地接入家中,在房前堂上驅(qū)邪除祟一周,再待以酒食。在大院或寨中空地上,三眼天神們還演出武士廝殺、羊相斗等內(nèi)容。“美”女神則跳著表現(xiàn)白馬婦女日常勞作的舞蹈:砍柴、挑水、紡線、織布、鋤地、做飯…… 在儺舞隊之后,跟著一對臉上抹滿鍋煙的“公母猴”及一個“小猴子”。公猴與小猴各身披一塊破氈,頭從氈中所挖的孔內(nèi)伸出;母猴則穿白馬婦人的便裝,他們是最受歡迎的角色。在儺隊進入室內(nèi)后,公母猴便在追隨的人群中肆意嬉鬧,說著各種鄙俗的有關(guān)生殖的笑話,逗得圍觀的大姑娘、小媳婦前仰后合、樂不可支。隨即,在院中跳起儺舞《人與部落的由來》。初時,公母猴相互嬉戲挑逗,公猴做出種種可笑的姿態(tài)顯示自身的雄強,以博故作傲慢的母猴之青睞。終于,母猴動情了,親昵、交配,生下了小猴。人與部落,就是這么來的。于是,人群歡呼、鼓鈸銃齊鳴,母猴帶著公猴、小猴砍山種地,打獵分肉。
驅(qū)邪的隊伍從一家串一家,走遍全寨要兩天的時間。十五的下午,追隨圍觀的人越來越多。一些酒后的婦女丟開平日的矜持,在儺隊后伴唱祭神的頌歌:“耶…… 也…… 麻麻迷沙連奪…… ”夜色初降之時,儺隊終于從寨尾最后一家走了出來,繞寨驅(qū)邪的儀式開始了。全寨人幾乎都跟隨著神靈的隊伍行進,大多數(shù)婦女加入了合唱,祭祀進入高潮。隊伍邊跳邊走,繞寨而進,路過寨中神樹時,人們抬起一支燃著香火、滿載祭獻給先祖?zhèn)兊酿x之草船,舉寨若狂,人潮洶涌,直跳過一堆堆熊熊圣火,在三眼天王的率領(lǐng)下,將邪魔直驅(qū)入寨外的深壑。入夜之時,當(dāng)寨后高山上的小小土主廟內(nèi)燃起圣火之時,祭司已在念頌先祖、山神、獵神、火神的經(jīng)卷。每戶有一二人手執(zhí)丈余長的火把,在等候點火的號令。十五的月亮藏在云后,天地一片漆黑,只有廟前的圣火發(fā)出一團熾烈的光。在一陣驚天動地的槍銃聲后,人們爭先恐后地燃起火炬,列著長隊開始繞行田野廬舍,聲嘶力竭地吼著、唱著頌揚火神與先祖的歌:“羅也羅斯羅羅…… ”各寨的火隊相繼出行,在漆黑的山麓上有如一條條蜿蜒游動的火龍。高亢的祭歌劃破夜色,震撼著寒谷山林。當(dāng)火龍回到寨首時,寨內(nèi)接火人群齊聲高唱著同樣的頌歌,與火龍遙相應(yīng)和。寨內(nèi)的空地上早已壘起小山般的柴堆,執(zhí)火的人群紛紛將未燃完的火炬投入其中,瞬間煙火沖天而起。人們圍著火堆跳之舞之,鬢發(fā)蒼蒼的老人和稚氣十足的兒童也紛紛加入舞圈。人們用對唱的方式,述頌先民艱辛的歷史、火神的由來及其偉績。你唱我答,前唱后和,直到東方既白。12
白馬人對于“人與部落,就是這么來的”的神圣敘事,在中華創(chuàng)世神話里并非孤例,比如,貴州威寧彝族的《撮泰吉》也是古儺的遺留,同樣在講這種神圣敘事?!按椤币饧慈?,“泰”意為變化,“吉”是游戲、玩耍的意思,合在一起便是“人類剛剛變成時的戲”,簡稱“變?nèi)藨颉薄Q莩觥洞樘┘?,旨在?qū)邪祟、迎吉祥、祈豐收。傳說:古老時候有一年農(nóng)歷六月初二降了大霜,莊稼凍死,又無重新播種的種子,幸而有幾位撮泰老人將種子帶了來,人們重新翻地播種,當(dāng)年仍獲豐收。后來,再碰上天災(zāi)人禍、年景不佳時,人們便在正月初三至十五晚間,化妝演出《撮泰吉》,并作獅子舞,當(dāng)年即可獲豐收?!?這種舞蹈,不正是華夏文化里的社祭嗎?而社祭的主神,正是伏羲女媧這樣的人類始祖神。
流傳于四川省廣元市的春節(jié)古諺《女媧當(dāng)媽》,專講女媧化育了人間最初的生靈(即“初靈”,以區(qū)別“生肖”),即從正月初一開始,每天誕生一個,而以“十二初靈”(一雞二犬、三豬四羊、五牛六馬、七人八蠶、九龍十虎、十一的貓兒、十二的耗子)最著名13 ;所以,春節(jié)時,輪到誰,誰“過年”。比如,正月初七,是人類的生日,即人日,俗稱“人過年”。這則古諺,體現(xiàn)了對女媧締造人間的感恩、紀念、慶祝,宣告了春節(jié)是人類(包括華人)的誕生禮。廣元市,自古以來就是氐人的聚居地,屬于“氐羌之地”;甚至廣元市旺蒼縣東河鎮(zhèn),是氐人所建的第一個方國—— 平周古國的都城所在地。
顯然,這則古諺指導(dǎo)下的春節(jié),是在紀念和慶祝人類的誕生,讓參與過年的人都可以上溯到共同的祖先,大家都是“女媧子孫”。因此,年復(fù)一年的過年,培養(yǎng)了“同源共祖”的族源意識。過年是一個推己及人、萬流歸宗的教化過程,是一個神話認同突破血緣、地緣、政緣、財緣等的局限,實現(xiàn)族屬認同最大化(女媧子孫→羲媧子孫)的熏陶過程,是民族形成史的剪影。經(jīng)過千萬年的洗禮,祖先崇拜被沉淀在春節(jié)這個中國最大的非遺里,把華人凝聚成梁啟超所說的“中華民族”。14
?舞、池哥晝/跳曹蓋、圓圓舞、熊貓舞,在用于祭祀時,都屬于儺祭范疇的儺舞,其最初的主神當(dāng)是伏羲女媧這二位人類始祖神,他倆被漢族稱作“儺公儺母”—— 儺祭的主神。舞(即“十二相舞”沒有唱腔和劇目,只有手舞足蹈,族人頭戴木雕面具,以鼓鈸和銅號為主要伴奏樂器,面具除了獅、龍、虎、熊、牛、豹、蛇、鳳凰等動物外,還有大小男鬼、大小女鬼等鬼相,含義與十二生肖并不相同。那么,這種“十二相舞”到底在表達什么神圣敘事呢?結(jié)合當(dāng)?shù)氐拇汗?jié)神話,可知這種舞蹈的本意是在慶祝人類的誕生,在表達對伏羲女媧這樣的人類始祖神的感恩。因此, 舞是圖騰舞蹈,它以十二生肖囊括了天下的蕓蕓眾生,它背后的神圣敘事當(dāng)屬春節(jié)神話,即造物主女媧正月初七造人之后才有了世界上各種各樣的人,他們被賦予各種生肖,來區(qū)別各自的天賦與身份。
(一)氐族簡史
《詩經(jīng)》:“昔有成湯,自彼氐羌,莫敢不來享,莫敢不來王,曰商是常?!薄吨駮o年》:“成湯十九年,氐羌來貢?!庇衷疲骸拔涠∪哪辏登紒碣e。”
《山海經(jīng)·大荒西經(jīng)》:“有互人之國,炎帝之孫,名曰靈恝。靈恝生人,是能上下于天?!庇帧渡胶=?jīng)·海內(nèi)南經(jīng)》載:“氐人國,在建木西。其為人,人面而魚身,無足?!焙萝残泄{疏:“互人,即《海內(nèi)南經(jīng)》氐人國也?!薄渡胶=?jīng)·海內(nèi)經(jīng)》曰:“伯夷父生西岳,西岳生先龍,先龍始生氐羌,氐羌乞姓?!痹嫘Wⅲ骸肮痹疲骸母割呿湈?,今氐羌其苗裔也?!萝残性疲骸吨軙ね鯐吩疲骸柏登见[鳥?!笨谆巫⒃疲骸柏档刂疾煌?,故謂之氐羌?!薄辈母?,為炎帝之后。
西漢司馬遷《史記》:“西南夷君長以什數(shù),夜郎最大;其西靡莫之屬以什數(shù),滇最大;自滇以北君長以什數(shù),邛都最大:此皆魋結(jié),耕田,有邑聚。其外西自同師以東,北至楪榆,名為巂、昆明,皆編發(fā),隨畜遷徙,毋常處,毋君長,地方可數(shù)千里。自巂以東北,君長以什數(shù),徙、筰都最大;自筰以東北,君長以什數(shù),冉駹最大。其俗或士箸(土著),或移徙,在蜀之西。自冉駹以東北,君長以什數(shù),白馬最大,皆氐類也。此皆巴蜀西南外蠻夷也。”
東漢班固《漢書》:“氐,夷種名也。氐之所居,故曰氐道?!碧拼钐独ǖ刂尽罚骸半]右成州,武州皆白馬氐,其豪族楊氏居成州仇池山上?!敝两癜遵R人跳“池哥晝”時,吟唱的請神詞中還保留著“仇池哥”和“仇池姆”的稱呼。
東晉常璩《華陽國志》:“東接漢中,南接梓潼,西接天水,北接始平,土地險阻。有麻田氐傁,多羌戎之民?!?武都郡有氐傁,多羌戎之民;陰平郡多氐傁,有黑、白水羌,紫羌,胡虜風(fēng)俗?!蹦铣畏稌稀逗鬂h書》:“其山(冉舫山)有六夷七羌九氐,各有部說白馬氐者,(漢)武帝元鼎六年開,分廣漢西部,合以為武都?!?/p>
唐代杜佑《通典》:“氐者,西戎之別種,在冉肋東北,廣漢之西,君長數(shù)十,而白馬最大?!碧拼钛訅邸侗笔贰罚骸柏嫡?,西夷之別種,號曰白馬。三代之際,蓋自有君長,而世一朝見,故《詩》稱自彼氐羌,莫敢不來王也。秦漢以來,世居岐隴以南,漢川以西,自立豪帥。漢武帝遣中郎將郭昌、衛(wèi)廣滅之,以其地為武都郡。自濟、渭抵于巴蜀,種類實繁,或謂之白氐,或謂之故氐,各有王侯,受中國拜封?!?/p>
元代脫脫《宋史》:“白馬氐,在漢為武都郡,今階州、墳州,蓋羌類也?!鼻宕鷧蛆i翱《武階備志》:“在周以后,廬落耗散,其種人留居正式都者,有苻氏、楊氏、竇氏、強氏、茍氏、毛氏諸巨姓?!庇终f:“自是以后,(氐人)戶落耗散,惟楊氏竊據(jù)爵土三百余年,西魏滅武興,其子孫流移疊、宕、沙、岷等州者,仍為酋豪,迄今千余年,世承不絕?!?/p>
(二)隱族埋名
很久以前,白馬人在其建立的政權(quán)被推翻之后,仍被人追殺,他們一路竄逃,逃到深山老林之中以求自保。后來,龍安土司掌管了這片土地,苛捐雜稅多如牛毛,民不聊生。白馬人不堪重負,心生一計,計劃在過年進貢的時候刺殺土司,擺脫土司的欺凌。于是,在正月初五晚上進城進貢的時候,兩個年輕的白馬小伙子扮成美女,由四個彪形大漢護送進城。貪婪好色的龍安土司,看見白馬人進貢的不僅有獸皮、豬肉、藥材、美酒等土特產(chǎn),還有兩個美女,喜出望外,一一笑納。土司見白馬美女和彪形大漢都戴著面具,想讓他們摘掉面具,看看“廬山真面目”。白馬人向土司解釋,戴著面具是要給土司獻上精心準(zhǔn)備的面具舞,六個白人戴著面具在鑼鼓聲中翩翩起舞。土司邊喝酒邊欣賞舞蹈,很盡興,卻不知是美人計,幾杯蜂蜜酒喝下,就眼神迷離,白馬人趁機掏出藏在身上的匕首,趁其不備,一刀將其斃命。六個白馬人完成刺殺土司的任務(wù)后,返回白馬山寨時,消息早已傳遍了白馬十八寨。鄉(xiāng)親們聽說作惡多端的土司死了,便敲鑼打鼓、載歌載舞、放炮迎接英雄勝利歸來。自此以后,為了歌頌這六個白馬人英勇無畏、為民除害的壯舉,白馬人每年都會“跳曹”紀念他們。15
公元296年,白馬氐人楊茂搜占據(jù)仇池山一帶,創(chuàng)立仇池國,定都清水(今甘肅清水縣)。領(lǐng)土大致在今甘肅省東南部的西和縣、成縣、文縣一帶,史稱前仇池國。370年,白馬氐人楊統(tǒng)與侄子楊纂爭奪王位,前秦世祖苻堅趁機出兵攻城。371 年,楊統(tǒng)開城投降前秦,致使秦軍攻陷清水,仇池公楊纂(白馬氐人)被移居秦都長安(今陜西西安)。清道光《龍安府志》記載:薛嚴,祖籍山東歷城,后徙臨邛郡。宋景定三年登進士,官龍州。進士陳文龍送行詩有“聞道邛人說,龍州地脈深”之句。度宗咸淳元年,守城有功,賜世襲。土司政治在這片土地上盛行七百多年,一直到1956 年才結(jié)束。
“白馬人解放前受當(dāng)?shù)胤?、土司、頭人的奴役。1935年,紅軍長征經(jīng)過該地;爾后,慘遭國民黨的屠殺,僅存五百余口隱族埋名,依附于松潘藏族大部落,和附近的其他一些少數(shù)民族一起被稱為‘西番’?!?6
(三)平周之國
史載,周武王姬發(fā)元年,即公元前1046年,氐人先民在今廣元一帶建立“平周”“ ”兩個氐族侯國,和一個羌族侯國“奉”。當(dāng)時的國都,分別位于今廣元市旺蒼縣東河鎮(zhèn)、廣元市昭化區(qū)石盤村土基壩、廣元市蒼溪縣歧坪鎮(zhèn)。公元前370年,奉國被巴國所滅。公元前368年,蜀王杜尚(開明氏九世)派大軍滅“ ”、平周二國,蜀王杜尚封其弟杜葭萌為漢中侯置藩屬苴國,轄管原“ ”、平周二國領(lǐng)地,宣布蜀族領(lǐng)導(dǎo)的苴國成立。公元前316年,蜀國擊退巴國來犯軍隊,得勢的蜀王決定伐苴另立新苴侯。苴侯求救于秦,蜀王也派使者與秦結(jié)盟,目的是不希望秦干涉苴政。但秦惠王嬴駟收了苴、蜀二國的禮物后,派張儀、張若、司馬錯率隊滅蜀吞苴,順道亡巴。17 蜀、苴二國滅亡后,不堪秦法的羌人南下逃亡,氐人則往西北遷移。
(四)來自廣元
甘肅文縣入貢山的班保林講述“《班家四兄弟打虎的傳說》”:我們四個村的祖先是兄弟,最早為了躲避兵荒從廣元那邊遷徙到這里。一開始,我們的祖先想在白馬河邊的壩子居住,可是其他人也看中了這塊地盤,于是便約定說,我們打賭吧,誰能先打到老虎誰就住在河邊。農(nóng)歷正月十三,班家四兄弟上山打老虎了。老虎最先躲在麥貢山那邊,老大從麥貢山往東面攆,第二天攆到了立志山,老二接著攆,到第三天老虎被攆到了中嶺山,老三接著攆,最后到第四天的時候攆到了入貢山,四兄弟聯(lián)手把老虎打死了,那天正好是正月十六。這個時候?qū)Ψ节s了過來,把虎皮給扒了,拿著虎皮說老虎是他們打死的。班家四兄弟口說無憑,沒有證據(jù),就沒有和他們爭,最后住到了山上,而對方占了河壩。四兄弟按照打虎的順序,老大住在麥貢山,老二住在立志山,老三住在中嶺山,老四住在入貢山。我們每年正月十三到正月十六的時候跳“池哥晝”就是為了紀念打虎活動,追憶我們先祖遷徙的歷史。18
類似的傳說還有一個,由當(dāng)?shù)卮迕駰罱▏v述:我們四個村的先民最早為了躲兵荒從廣元的碧口遷到這里。剛來到這里時,我們想在白馬河邊上占(住)就和漢族爭地盤。漢族說,我們以打虎來打賭吧,如果你們藏族打到虎就住山腳下,如果我們漢族打到虎你們就到山上住。于是班家的四兄弟就開始打虎。這山上的老虎最先是躲在麥貢山那邊,老大在正月十三的時候就開始從那邊攆過來,第二天攆到日資山,老二又接著攆,到第三天的時候老虎被攆到了中嶺山,最后在第三、第四天的時候攆到了入貢山,在正月十六那天在入貢山腳下把老虎打死了。這時漢族趕了過來,把虎皮給撥了,說老虎是他們打死的。我們藏族人比較老實,沒有和他們爭,所以就住在了山上,而漢族人占了河壩。四兄弟就這樣分,老大占著麥貢山,老二占著日資山,老三占著中嶺山,老四占著入貢山。我們現(xiàn)在跳曹蓋就是為了紀念這個打虎活動。19
由以上兩個傳說,是否可以推測:如今的白馬人,有很大一部分是平周國劫后幸存者的后代?他們?yōu)榱硕惚軕?zhàn)亂和迫害,不得已搬遷到如今的深山老林。白馬人生活的山區(qū),仍有三國時代諸葛亮“殺氐坎”的傳說和遺存,足見其慘烈。因此,深挖“平周”這個古國的歷史,就成了白馬人研究的“哥德巴赫猜想”。筆者雖然生于長于平周古國的地界上,甚至身上還流淌著氐羌的血液,但對那段模糊的歷史知之甚少,并且是人到中年時才知道自己的故鄉(xiāng)竟然還有這樣一個存續(xù)近700年的方國。每當(dāng)念及此事,無不為之喟嘆,泱泱中華,何其博大,何其精深,一些事關(guān)族源的國之大事,豈是舶來的西學(xué)所能闡釋到位的!
2021年中央電視臺《探索·發(fā)現(xiàn)》欄目播出《探尋東亞最古老的部族》,這是以基因測序來推論白馬人的族源的。這種貌似高科技的說法,似是而非,極不嚴謹,與遭過不少質(zhì)疑、鬧過不少笑話的某些“民族識別”一樣,說白馬人是氐族后裔則可取,而說白馬人是“東亞最古老的部族”則不足為據(jù)。20因此,以白馬人為例,探索中華兒女的族源,應(yīng)當(dāng)跳出這種西學(xué)的誤導(dǎo),回歸華學(xué)的正道,而不是繼續(xù)在“西釋”的死胡同里繞圈圈。
氐羌,不僅是中華民族的主源,也是藏族的主源,這是學(xué)界共識。漢族的遠祖,主要是大西北的氐羌,游牧業(yè)是其主業(yè)。伏羲女媧造人于昆侖山。伏羲被奉為漁牧業(yè)的祖師爺,被漢族稱作“人祖爺”“人文初祖”。炎黃二帝,出生于昆侖山余脈,東遷到黃土高原,定鼎于中原大地,成為華夏族的始祖。所以,中華先民來自昆侖山,既是古傳的神話,也是正史的開端。所以,在沒有文字的史前時期,中華大地上的先民們,早已你來我往,在融為一體的道路上茁壯成長。
“白馬人在不同區(qū)域的儺祭各有異同,但統(tǒng)一的名稱叫‘曹蓋’。四川南坪白馬人儺祭為跳‘十二相’,有的部落跳二十四相或三十六相。舞者手執(zhí)牦牛尾,頭戴木雕的以龍為首的各種鳥、獸面具,另有兩位戴黑色三眼面具的大小鬼(先祖)和一位戴白馬女面具的人。在十二相肅穆的祭舞空隙間,大小鬼執(zhí)牦牛尾和短棍舞斗以爭奪女像舞者,后生下一對小鬼兒子。這是早年兄弟部落爭婚歷史的遺痕。如今黃帝、伯鯀的嫡派孑遺白馬人僅萬余口,分布在四川九寨溝縣、平武縣以及甘肅文縣三縣緊相鄰接的深谷中與大熊貓為伍。孔子說:‘華夏失禮,求諸四夷?!诋?dāng)今白馬人的生活中,五六千年前黃帝時代的火祭、儺祭等一系列先華夏文明被保存著。其中,九寨溝白馬人的十二相,正是華夏各族各部十二生肖的源頭。四川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南坪白馬人儺舞‘十二相’,借以驅(qū)除瘟疫。”21這個引文的作者,關(guān)于白馬人是“黃帝、伯鯀的嫡派孑遺”的觀點,很接近歷史的真相;因為,《山海經(jīng)》講氐人出自炎帝,而《國語》講炎帝、黃帝是兄弟,《史記》講伯鯀作為大禹之父是黃帝世系的。
傳說,很久很久以前,白馬人的白蓋(祭司)從很遠很遠的寺院求得一本經(jīng)書,在回來的途中,由于太累了便躺在草地上睡著了,醒來的時候,發(fā)現(xiàn)經(jīng)書被一只白色的綿羊啃著吃進肚子里了。白蓋非常悲痛,失聲大哭,對著綿羊說:“羊兒啊,你吃了我拯救族人的經(jīng)書??!我回去可怎么交代啊?”這個時候,綿羊居然開口說話了:“你把我吃了吧,把我的皮扒下來做成鼓,每當(dāng)你敲鼓的時候,經(jīng)文就會出現(xiàn)在羊皮鼓上,但是只有你才能看見。”白蓋按照綿羊的方法,吃了所有的羊肉,用羊皮做成了羊皮鼓,每次敲羊皮鼓的時候,經(jīng)文就出現(xiàn)在他的眼前。22
很有意思的是,在與白馬人比鄰而居的羌族村寨,流傳著幾乎一模一樣的傳說故事:巫師前往尋求一本經(jīng)書。在歸程的途中,他昏昏入睡了,一只白綿羊便開始啃吃書本。當(dāng)巫師醒來發(fā)現(xiàn)這一切之后,便悲慟地哭了。一只金絲猴勸他買下這只綿羊,并且一個人把所有的羊肉都吃掉,用其皮制成一面鼓。每次當(dāng)他擂鼓時,他便會回憶起經(jīng)書中的一句話。巫師依法行事,確實是又思憶起來經(jīng)文。23
據(jù)九寨溝縣文史工作者的研究,白馬人系氐、羌、藏的后裔,兼有氐、羌、藏的血統(tǒng),有類似于藏語又不完全等同于藏族的語言(他們自稱為白馬語),宗教信仰也不同于藏族和羌族,信仰萬物有靈。他們中的許多人至今也認為他們是氐族。24 因此,如今的白馬人,早已不是單純的氐人,而是氐、羌、藏的融合體,但主根和正脈仍然是氐人,這是不可更改的歷史基礎(chǔ)。了解這一點,就不會陷入極端且簡單又粗暴的“民族識別”思維,而不利于中華兒女的大團結(jié)。據(jù)此,白馬人可遵從“名從其主”的傳統(tǒng),劃入“氐人”這個族屬,更為合理。
20世紀50年代,白馬人雖然被錯誤地劃歸為藏族,但并沒有藏化。白馬人同漢姓,絕無藏族人的“扎西”“卓瑪”“嘉措”之類的姓名。白馬語,與藏族的區(qū)別也很大,譬如,藏語說吉祥如意是“扎西德勒”,白馬人卻說“曲呆木意”;藏語說吉祥如意幸福美滿是“扎西德勒彭松措”,白馬人卻說“呆木拉孕意”。藏族不認同白馬人是藏族,或藏族的一個分支。白馬人沒有自己的文字,白馬人更多的是肢體語言,如以“池哥晝/跳曹蓋”以及“ ?舞”為代表的儺舞,這是他們獨有的,具有文化認同、身份認同、族屬認同的三重價值。這是一種以創(chuàng)世神話為基礎(chǔ)的“神話認同”,這是關(guān)于古老族源的神圣敘事。德國哲學(xué)家謝林(1775-1854),說:“一個民族,只有當(dāng)他們認同了共同的神話時,它才是一個真正的民族?!彼€說:“一個民族,只有當(dāng)它能從自己的神話上判斷自身為民族,才成其為民族?!?5
大多數(shù)中華創(chuàng)世神話都有一個共同的主題,那就是在講咱們中國人是同源共祖的。26 其中,伏羲女媧神話是對中華民族影響最大的人類起源神話,而由伏羲女媧神話派生出來的儺祭儺舞同樣積淀著這樣的族源信息。因此,在國界越來越脆弱的全球化時代,為何不舍棄無助于中華兒女萬眾一心的“民族識別”而采用有助于中華兒女眾志成城的“神話認同”,依照古老的傳統(tǒng),把白馬人的族屬定為“氐人”,促進中華兒女的大團結(jié)呢?
參考文獻
1.孫宏開.歷史上的氐族和川甘地區(qū)的白馬人—— 白馬人族屬初探[J].民族研究,1980(3)33-43.
2.任躍章.中國白馬人文化書系·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卷[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15:26.
3.王越平. 敬 神 與 狂 歡—— 白馬藏族三個村落“跳曹蓋”儀式的比較研究[J].中南民族大學(xué)學(xué)報(人文社會科學(xué)版),2008(3):17-18.
4.跳曹蓋 - 中國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網(wǎng)·中國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數(shù)字博物館 https://www.ihchina.cn/project_details/13102/
5.講述人:余流源;采錄人:王艷;采錄時間:2009 年1 月13日;采錄地點:甘肅省隴南市文縣鐵樓藏族鄉(xiāng)強曲村。
6.儺舞(文縣池哥晝) - 中國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網(wǎng)·中國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數(shù)字博物館 https://www.ihchina.cn/Article/Index/detail?id=12897
7.王艷.面具之舞—— 白馬人的神話歷史與文化表述[M].北京:社會科學(xué)文獻出版社,2020:82.
8.參閱:舞 - 中國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網(wǎng)·中國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數(shù)字博物館 https://www.ihchina.cn/project_details/12978/
9.講述人:旭仕修;采錄人:王艷;采錄地點:四川省綿陽市平武縣白馬藏族鄉(xiāng)扒昔加旭仕修家;采錄時間:2015 年4 月24 日。
10.訪談對象:余石東;訪談人:王艷;記錄人:郝宇;訪談時間:2017 年2 月10 日;訪談地點:甘肅省隴南市文縣鐵樓藏族鄉(xiāng)入貢山村。筆者根據(jù)訪談錄音、故事的概重新書寫而成。
11.訪談對象:楊富成;訪談人:王艷;記錄人:郝宇;訪談時間:2009 年1 月 22 日;訪談地點:甘肅省隴南市文縣鐵樓藏族鄉(xiāng)入貢山村。
12.俄洛·扎嘎·蜀西岷山—— 尋訪華夏之根[M].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
13.“女媧當(dāng)媽”這個名稱,是筆者所擬,本名待考。老鼠,耗損財物,四川方言稱之為耗子。
14.1902年,梁啟超在《論中國學(xué)術(shù)思想變遷之大勢》一文中,先對“中華”一詞的內(nèi)涵做了說明;接著,梁啟超在論述戰(zhàn)國時期齊國的學(xué)術(shù)思想地位時,正式使用了“中華民族”一詞。
15.講述人:旭仕修;采錄人:王艷;整理人:王艷;采錄時間:2015 年4 月25 日;采錄地點:四川省綿陽市平武縣白馬藏族鄉(xiāng)扒昔加旭仕修家。
16.費孝通. 關(guān)于我國民族的識別問題[J]. 中國社會科學(xué),1980(1):157.
17.蔡勇 ‖ 廣元米倉道溯源 _史料之窗_文化縱橫_四川省情網(wǎng) http://www.scsqw.cn/whzh/slzc1/content_47113;作者:蔡 勇 來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 發(fā)布時間:2020-11-17
18.王艷.面具之舞—— 白馬人的神話歷史與文化表述[M].北京:社會科學(xué)文獻出版社,2020:83-84.
訪談對象:班保林(52歲,文縣入貢山村民);訪談人:王艷;訪談地點:甘肅省隴南市文縣鐵樓藏族鄉(xiāng)入貢山村;訪談時間:2017 年1 月10 日。
19.王越平.敬神與狂歡—— 白馬藏族三個村落“跳曹蓋”儀式的比較研究[J].中南民族大學(xué)學(xué)報(人文社會科學(xué)版),2008(2):17-18.
報道人:楊建國,男,60 歲,甘肅文縣麥貢山人,白馬藏族。
20.該項目的負責(zé)人楊亞軍博士介紹:《探尋東亞最古老的部族》這部紀錄片里面的旁白都是我們提供的,但是節(jié)目組根據(jù)片子的長短、效果進行了刪減,它有一種導(dǎo)向性和暗指性,使看完紀錄片的觀眾都得出一個結(jié)論:白馬人是東亞大陸上最古老的部族,是古代神秘的氐族后裔。事實并非如此。其實,擁有Y染色體STR標(biāo)志是D型的人群不僅僅是白馬人,與他比鄰而居的羌族、嘉絨藏族,昌都地區(qū)的藏族此人群比例都很高。比如嘉絨的藏族是百分之四十多,昌都的藏族達到百分之五十,其中白馬人是比例最高的族群,高達百分之六十。也就是說,如果我們找一百個男性,中間就有六十個男性攜帶的Y染色體是D型。在整個東亞大陸上,我們所做過DNA研究的七十五個人群中,總體來看白馬人的比例是最高的。我們的每一項研究都需要大量的、科學(xué)的數(shù)據(jù)作支撐,推斷是不成立的?!颈辉L談人:楊亞軍(50歲,復(fù)旦大學(xué)現(xiàn)代人類學(xué)研究中心副教授);訪談人:王艷;訪談時間:2015 年4 月20日;訪談地點:四川省綿陽市平武縣白馬藏族鄉(xiāng)?!?/p>
王艷.面具之舞—— 白馬人的神話歷史與文化表述[M].北京:社會科學(xué)文獻出版社,2020:42-43.
21.俄洛·扎嘠. 蜀西岷山[M].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67-91+128.
22.訪談對象;塔汝;訪談人:王艷;訪談地點:四川省綿陽市平武縣白馬藏族鄉(xiāng)厄哩寨;訪談時間:2015 年4 月23 日。
23.[ 法] 石泰安. 漢藏走廊古部落[M]. 耿昇,譯. 北京:中國藏學(xué)出版社,2013:140.
24.國家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 | 南坪曲子、白馬“ 舞” https://mp.weixin.qq.com/s/XSrrKAVP82QePDgsnvsGfg;九寨文旅 2022-06-16,21:47 發(fā)表于四川。
25.繆勒. 宗教學(xué)導(dǎo)論[M]. 陳觀勝等,譯.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26.陶陽,牟鐘秀. 中國創(chuàng)世神話[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責(zé)編 李媛】
新華網(wǎng)2023-09-20
新華網(wǎng)2022-06-22
中國網(wǎng)2025-04-22